来源:《国家人文历史》白孟宸/文
70年前的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落下了帷幕,东北全境解放。从1947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收复城市77座,解放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而东北国民党军被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加上北宁线已被解放军切断,东北国民党军实际上已经与关内断绝了陆路和海上交通,只能依靠成本高昂的空运。
01 最先进的解放军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东北野战军除原有的9个纵队外,在3月由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组建了第5纵队,由冀热察辽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组建第11纵队,以东北军区直属独立第2、第4、第5师组成第12纵队,从二线兵团和机关抽调人员充实到战斗部队,保证了各纵队和师达到齐装满员。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战场解放军中装备最为精良的一支。
为了增强攻坚战力,东北解放军专门成立了铁道纵队和炮兵纵队,对纵队炮兵团进行了摩托化改装,对师旅炮兵团进行加强。据时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李聚奎回忆,至辽沈战役开始前,东北野战军已有12个纵队,36个师,另有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及1个炮兵旅、1个铁道兵纵队、1个战车团,共70余万人。
当时东野的炮纵规模和装备水平在我军序列中当属绝对的第一。据时任炮纵副司令员苏进回忆,东野的特种兵纵队,也就是炮兵司令部直辖的炮兵和装甲兵已经发展到8个炮兵团、1个战车团和1个工兵团。整个东野拥有2370门各型火炮。
在辽沈战役序幕的义县攻坚战中,东野炮纵派出3个炮兵团,与3纵炮兵团一起支援步兵作战,而国民党守军1万余人,仅配有8门山炮。为了赶上步兵,炮兵在从火车卸下炮械后,连夜行军,部分营、连一天前进65公里。而且在这次战斗中,我军炮兵第三次演练了用火炮对敌方固守城墙进行破坏射击,以打开突破口的战术。不幸的是,炮纵司令员朱瑞为了调查炮兵射击效果,在战斗后进城勘察,不幸触雷牺牲。
与炮兵相比,东野的装甲兵规模较小,番号为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战车团。该部队前身为1945年12月1日成立的东北炮校坦克大队,至1948年6月全团拥有两个战车营,1个汽车营,兵力1000余人,技术装备为坦克30多辆,牵引车十余辆,其他汽车和装甲车40余辆。
据坦克兵董来福等人回忆,为了保证锦州攻坚战的胜利,我军缴获的第一辆日本97式坦克,也被部队拉出来进行修理。这辆坦克因为生产年限早,故障多,被指战员称为“老头坦克”。时任坦克团长的孙三和政委毛永鹏一起,确定全团分为三个梯队,除第三梯队留守外,其他参战的车辆和人员统一编入一营,共有中型坦克、轻型坦克和袖珍坦克15辆,汽车13辆,人员250余人。而这一时期,固守锦州的很多国民党军人根本没有见过坦克,也不相信解放军能够在攻坚中展开十余辆坦克。
02 最强大的后勤体系
当然,再好的技术兵器,也需要有弹药和燃料才能开上前线。在辽沈战役前,东野掌握了我军序列中最先进的后勤补给体系和军工生产体系。
在冬季攻势胜利之后,东野提出要进行“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要求,东野各部队开始进行广泛的大练兵,而后勤和军工单位则开始紧张地开展“建立统一正规的后勤工作”。
1948年4月,东野在哈尔滨召开了后勤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后勤工作,克服手工业式的工作方法(指在分散作战的条件下,后勤部搞到什么就供应什么,部队开销多少就报销多少,实报实销,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后勤保障工作跟上战争胜利的步伐。具体举措是将各纵队的前勤部、后勤部和卫生部合并为纵队后勤部,并决定加强各兵站的工作机构,以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
通常认为,东北解放区军工生产从1945年10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在沈阳成立军事工业部开始。这一时期,军工部与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共同组成工业管理委员会,重点负责接收日伪军工企业。在20天内,军工部下属兵工厂的职工人数由700名暴涨至3000多人。11月,军工部被迫撤离沈阳,接收的工厂设备和人员几乎都没能带走,随后半年内,军工部三易地址,从通化到延吉,最后撤到北满。但与此同时,东北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开始广泛开展“挖窖”和“捡洋落”运动。
从1939年诺门罕战役之后,日军在东北修筑了虎头要塞等一批秘密据点,也留下了一批秘密军火库。日军投降后,随着东北民主联军和苏军一起解放东北,大批日伪人员被俘或投诚,几乎所有的秘密军火库地点都被我军掌握。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寻找日军遗留军火库被称为“挖窖”。而“捡洋落”实际上就是指将日伪军在败退中漫山遍野丢弃的武器弹药寻回。
从1946年8月开始,随着东北局势趋于稳定,我军的根据地建设提上日程。东北军工部在珲春、兴山、鸡西、佳木斯和哈尔滨等地先后建立了14个兵工厂,各军区后勤部纷纷建立修械所和兵工厂。从1947年10月开始,东北军工生产逐渐从粗放化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1947年9月14日至10月7日,东北工业部在哈尔滨召开军工会议,11月8日东北局作出决定,确定原属各军区的兵工厂,一律划归由何长工担任部长、伍修权担任政委的军工部领导。至1948年初,东北军工部已经在解放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这一时期我军已经转入战略反攻,因此,阵地战和攻坚战比例逐渐提高。东北兵工部为此生产了大量的60毫米小口径迫击炮和炮弹。
同时,这一时期解放战争中我党领导下最强大的兵工厂——大连建新公司也开始开足马力进行生产。需要指出的是,大连建新公司虽然地处东北,但其直属上级是华东财委,生产的炮弹首先供给华东方面,这也体现了东北解放区的大度。
据统计,从1947年至1950年,建新公司共生产日式三八式、九四式、全自制一二四式和美式75毫米炮弹54.57万枚,药筒26万个,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药450多吨,有效地支援了包括东北战场的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
从纸面数据来看,1948年,东北国民党军手中掌握着已经改称兵工署第九十兵工厂的原奉天兵工厂,与解放军的自力更生相比,国民党军的兵工生产主观能动性不足,严重依赖进口原料甚至直接使用美方提供的太平洋战争剩余物资。
03 最懂培训的军队系统
最后,我们还要提一下东野的训练体系,在冬季攻势结束后,东野主力大部位于沈阳、长春之间,两个纵队位于沈阳、锦州间,1个纵队插到唐山、昌黎附近。各部队以“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和“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修整和军政训练。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攻坚能力得到提升。
东野在1947年攻势中已经很好地开展了步兵技战术训练。林彪提出的“六大战术原则”,即“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以最简练又最直白的语言,向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基层指挥员普及组织进攻的各种军事原则。事实上,这就是林彪写给当时我军基层大批从战斗骨干走上指挥员岗位的老兵新官的“兵法”。
我军历来强调官兵一致,因此,基层指挥员大多是从普通战士依靠战功赢得上下级承认,从而得以被拔擢为指挥员。这样的指挥员打仗时敢打敢拼,个人技战术水平扎实,战士们佩服。但美中不足是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而正规的军事教育,打起仗来喜欢冲到第一线,容易不自觉的放弃指挥位置。因此,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常出现当营连主官受伤无法指挥时,指挥员身边的文书和通讯员反而比一线的排长更适合临机指挥,因为文书和通讯员跟随指挥员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下对指挥有了一定心得,而班排长大多习惯冲在前面,大局观反而较差。
根据我军基层指挥员的这些特点,林彪结合以往的经验,总结了通俗易懂的六个战术原则,要求东野逐级学习。
而同时期国民党军在扩军和训练方面,继续犯着抗战时期的错误。美械部队虽然吸收东北的青年学生参军,获得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的骨干,但却无法从东北老百姓中吸收新的战斗兵员。而其他部队与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一样,在征兵和训练中采用原始而野蛮的手段,结果新兵除了感受到屈辱,并没有学到战场生存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