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刚结束了一场高层经贸谈判,本来气氛还算融洽,可没想到,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转身就变脸了。日前,贝森特不但公开放话要继续加税,还点名中国,声称中国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否则就准备面对100%的惩罚性关税。这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中美谈判时,中方代表说得很清楚,双方同意继续维持休战,避免新一轮的加税升级。但是就在中方释放出积极信号的同时,贝森特却告诉媒体:我们没签协议,一切都得等特朗普拍板。他还强调,任何延期都还没定。说白了,美方现在不急着谈成协议,他们更希望用“模糊态度”给中国制造压力。让中国以为,如果不赶快让步,下一轮关税随时就能砸下来。
这招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用了。早在5月那轮谈判后,特朗普就以“情况有进展”为由推迟加税,然后突然又加了30%的关税。这次情况类似。特朗普刚从苏格兰回来,还在空军一号上,就告诉记者:“明天他们会向我汇报,听起来谈得不错。”可话音刚落,他就决定对中国商品再加税。这不是谈判,这是下套。
更狠的是,这次美国还打算对中国购买的俄罗斯石油加100%的“二次关税”。这意思就是说,中国如果继续从俄罗斯买油,那就别怪我对你的其他商品狠下毒手。这明显就是想借俄乌战争逼中国让步。
除此之外,贝森特还告诉媒体,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特朗普对这些“违规国家”征收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而且贝森特强调,盟友们也会跟着做。这是明摆着搞小圈子,孤立中国。
可问题是,中国真有那么容易被吓住吗?恐怕没那么简单。贝森特说中国“措手不及”,但现实是,中方在俄油、伊油问题上一点都没退让。他自己也承认,中国回应非常强硬,说我们有自己的能源主权。也就是说,中国明确告诉美方,我们的油,从哪买,是我们自己的事,不需要你管。你要加税,那你自己看着办,我们照样买。
更让美方难受的,是中方在“倾销”、“产能过剩”这些老调重弹的问题上根本不接招。贝森特还试图拿日本泡沫经济当案例,说中国如果不听话,迟早也会走向经济崩溃。但这种说法,在中国这边早就没市场了。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美方知道自己拼不过中国制造,于是就想打压中国产能,让中国把市场空出来,好让美国产品重新占优势。可问题是,中国能靠消费拉动经济没错,但放弃制造业?那不是自废武功吗?
而且,美方说中国“倾销”,这也挺讽刺的。如果中国是靠低价商品占领市场,那美国的芯片、飞机、武器,是不是也是“技术倾销”?标准不能双标。美国出口技术叫创新,中国出口产品就叫倾销?这根本说不过去。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美方在刚谈完之后突然变脸?在我看来,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国现在把多个经济体都搞定了。先是日本让步,再是欧盟,然后是韩国。现在韩国不仅要对美开放市场,还要提供3500亿美元的投资,还要买1000亿美元的能源。这些协议背后,其实是美国在用政治手段逼迫盟友站队。
搞定这些之后,特朗普自信心爆棚,认为现在轮到中国了。他觉得现在是美国“全世界孤立中国”的最佳时机,所以被贝森特才会光速变脸,公开对中国施压。
不过特朗普也明白,中国和日韩、欧盟不是一个量级。中国不会为了面子或者短期利益就仓促签协议。尤其是在能源、制造业和地缘政治这些核心问题上,中国基本不退让。用“关税威胁”想换来实质性让步,不现实。
所以,特朗普和贝森特的“翻脸”,更像是一种谈判策略。他们放狠话,是为了下一轮谈判争取更大的空间。而中国的策略也很清楚,稳住阵脚,不接美方的“恐吓话术”,该谈就谈,但不妥协核心利益。
总之,特朗普团队希望用“100%关税”的大棒,把中国逼上谈判桌,迫使中方接受他们制定的规则。但中国并不会轻易让步。这场“关税攻防战”,未来几周将是关键期。中方要做的,就是稳住自己节奏,不被美方节奏带乱,拖住局势、掌握主动。谁先慌,谁就先输。现在,看起来着急的,是美国人。
来源:
《贝森特称中国若继续购买俄石油会面临更高关税,外交部回应》 北京日报
《贝森特称,除非特朗普同意,否则不会就中国关税问题达成协议》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