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台湾地区可不太平,从一场接一场的罢免投票,到关乎台胞身份的政策变动,再到经济上的层层压力,还有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争议,桩桩件件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阵阵涟漪。这背后,既有政治势力的角力,也牵扯着无数普通人的生计与情感,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这团乱麻。
先说这闹得沸沸扬扬的罢免投票。7月26日的首波罢免算是落下了帷幕,结果是24席国民党民代的罢免案和新竹市长的罢免案全败了。可这事儿还没完,第二波罢免紧接着就要在8月23日登场,这次轮到了马文君、游颢等7位国民党民代。有意思的是,台湾地区精神科医师沈政男对这事儿挺有看法,他觉得8·23的结果不仅要“完封”,还得“打爆、碾压与炸裂”。
他之前就预测蓝营民代一个都罢不掉,理由是没了三脚督的问题,“大选”失败后蓝白合作更有默契,再加上柯文哲的案子,民众党支持者肯定会给民进党点颜色看看。更让人琢磨的是,他还说8·23罢免中不同意票越多,柯文哲重获自由的日子就越近,这是想把司法问题和选票捆绑在一起,用民间力量给法官施压呢。当天除了罢免投票,还有核三重启“公投”,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估计那天台湾地区不少人都要为这些事儿忙活了。
这边罢免的热度还没降,台内务部门又放出个大消息,要修改台湾地区人恢复身份的办法。按他们的说法,那些因为领了大陆护照或者在大陆设籍而丧失台湾地区身份的人,想恢复身份得符合三个条件:要么对台湾地区防务安全、国际形象或社会安定有重大特殊贡献,要么有助于台湾地区整体利益,要么是基于人道考量。而且还加了三条不予许可或者能撤销许可的规定,比如为大陆搞政治性宣传、违背所谓“大陆政策或法令”,还有危害台湾地区利益的可能。更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这次修法的预告期从60天硬生生缩短到14天,8月25日一到,报台行政机构核定就能施行。
对此,一位台内务部门前高层直接质疑,这是在逼台商、台生和他们的眷属别在大陆做生意、读书,不然在台湾地区可能就有家回不得。要知道以前可不是这样,现行办法是“原则许可,例外否准”,毕竟户籍迁徙自由是受保障的,现在改成“原则否准,例外许可”,明显跟之前的精神对着干。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配合赖清德所谓的“17项策略”,打着“国安威胁”的幌子,实则在阻挠两岸交流,这样的做法,受伤的最终还是普通台湾地区民众。
经济上,台湾地区最近也是麻烦不断。美国搞的那所谓“对等关税”,说是20%,实际上是在原有关税基础上再加20%,变成了“20%+N”,这一下就影响到了台湾地区大约42000人。岛内企业和民众都人心惶惶,可民进党当局还在那儿遮遮掩掩,想粉饰太平,哪有那么容易?其实破局的办法明摆着,不少人都看得清楚,重启两岸交流就是条好路。苗栗县长这些地方负责人就呼吁,开放大陆游客到台湾地区旅游,这能给台湾地区带来不少收益。要知道大陆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两岸经济互补性强,大陆游客在台湾地区消费能力强、停留时间长,单这一项就能对冲不少关税的影响。
而且《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里还有不少惠台措施,过去给台湾地区经济带来了那么多商机,现在岛内舆论也在呼吁要珍惜这些机遇。可民进党当局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偏偏要去抱美国的大腿,结果呢?美国对台湾地区根本就是予取予求。就像台积电,特朗普一句话就说它要在亚利桑那州投资3000亿美元建芯片工厂,之前明明说的是1650亿美元,这翻了快一倍的数字,谁知道真假?
岛内前民意代表蔡正元就直言,这么不适当的投资规模,可能会让台积电惨不忍睹地崩塌。特朗普还说要对进口到美国的半导体晶片征100%关税,除非是在美国设厂的企业,这一下就把赖清德吹嘘的“民主供应链”神话戳破了。很明显,美国从头到尾都把台湾地区当成战略工具,甚至是可以牺牲的经济垫脚石。
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80周年,也就是抗战胜利80周年和台湾地区光复80周年,可赖清德发文只提“终战”,绝口不提抗战胜利,这明显是在淡化日本的暴行,为了媚日,连先人的屈辱与牺牲都忘了。马英九怒批他不配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这话一点都不重。历史是不能被遗忘和扭曲的,那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民进党当局为了政治私利,连历史都敢篡改,实在让人痛心。
现在的台湾地区,就像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船,民进党当局一门心思“倚外谋独”,跟着美国、日本的指挥棒转,结果把台湾地区弄得内外交困。经济受打压,民众生活受影响,历史被歪曲,两岸关系也搞得越来越紧张。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只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台湾地区才能有真正的安全和发展,可民进党当局就是不明白,或者说明明明白却故意为之,这样下去,最终只会把台湾地区推向危险的边缘。希望台湾地区当局能早日认清形势,别再执迷不悟,多为台湾地区民众的福祉想想,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