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贯强调,两岸问题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统一目标始终未变。但随着“台独”分裂势力不断挑衅,以及外部势力频繁插手,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已经成为大陆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假如台海局势真的出现军事冲突,那么解放军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
台湾地区空军退役副司令张延廷在电视节目中的一番评估,为外界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视角——他认为,若爆发冲突,战事可能在最短四天内结束。这一观点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基于长期观察解放军军演所得出的推演结果。
张延廷的判断源自2024年5月东部战区举行的“联合利剑-2024A”大型演习。这场演习历时两天,涵盖海、陆、空、火箭军等多军兵种协同作战,迅速实现了对台湾周边的严密封锁。他据此推演,将两天时长简单倍增,得出四天的上限。其核心逻辑在于,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强调“速战速决”,不允许长期僵持,因为时间拖延只会增大外部势力干预的可能。
假设冲突爆发,第一波打击必然锁定机场、港口和指挥节点等关键目标。近年来,火箭军东风系列导弹的精确度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百米级进步到如今的米级,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天候、高效打击。这意味着,解放军能够在开战初期就瘫痪台湾地区的防御枢纽。相比1990年代台海危机时期的依赖进口,如今的导弹完全实现自主研发,性能也大幅提升。
在空军层面,张延廷坦言,台湾地区虽不断采购新机,但整体规模有限,难以与解放军抗衡。尤其是当数百架隐身战机同时出动时,台湾空军几乎没有保持空中优势的可能。从过去引进苏系战机,到如今歼-20隐身战斗机批量服役,解放军空军的现代化水平已与世界一流国家比肩。军演出动的架次,从2022年的日均50架跃升至2024年的上百架,反映了科研投入和实战准备的飞速提升。无人机领域同样如此,从早期的侦察机到现今具备攻击能力的翼龙系列,再到蜂群战术的应用,都大幅增强了对台防御体系的压制力。
海军方面,登陆作战能力的提升尤为显著。张延廷指出,解放军舰艇将护送两栖部队快速登岛,而航母编队则会切断太平洋方向的支援通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让歼-35舰载机能够更高效出动,相比辽宁舰的滑跃式起飞,战力提升三成以上。如今解放军海军吨位已突破300万吨,舰艇数量在短短两年间从20余艘增至50余艘,显示出由近海防御向远洋拒止转变的明显趋势。如果美军第七舰队试图干预,东风-21D反舰导弹覆盖第二岛链,形成强大威慑。
地面作战层面,张延廷甚至认为“四天”已经是保守估计,实际可能只需数十小时。他强调,解放军注重首轮摧毁敌方指挥系统,再辅以特种部队和气垫艇、滚装船的协同登陆,能够将作战进程大幅压缩。相比1950年代的渡海作战,如今火力支援更精准,演习科目也已涵盖城市作战,进一步提升了联合作战能力。反观台湾地区的“汉光”演习,虽然动员规模有所扩大,但兵源不足、协调不畅等问题始终存在。
外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张延廷分析称,解放军会避免战事拖延,防止美国和日本介入。日本自卫队受宪法限制,出手空间有限,而解放军的区域拒止体系,包括高超音速导弹与潜艇集群,已经形成从被动到主动的战略转变。与此同时,中国的情报能力也在飞速发展,卫星星座数量从数十颗增至数百颗,实时信息支撑了更高效的作战指挥。
综合来看,张延廷的判断强调了两岸军力差距。他认为,台湾地区装备老化,兵员紧缺,而解放军凭借持续增长的国防预算、先进的武器系统和完善的联合作战体系,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主要作战目标,并迅速转入外围防御阶段。这一分析在岛内引发强烈反响,他甚至遭到舆论攻击,但最终胜诉,显示其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到了2025年,他进一步表态,若冲突真不可避免,最好在福建展开,而不是让台湾岛成为主战场。这或许透露出他内心的担忧——希望避免岛内民众遭受巨大伤害。从这一角度看,和平统一仍然是两岸关系的最佳路径。随着“联合利剑”到“海峡雷霆”等系列军演的常态化,大陆的战略优势不断积累,对“台独”势力形成更强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