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就在全球盯着特朗普政府下一轮贸易攻势将砸向谁的时候,日本首相石破茂踩上了这条传送带的最前端。英国《金融时报》5月16日披露,日本本月即将与美国展开第三轮关税谈判,而在这场几乎注定不会“友好”的交锋中,日本政府正试图转变姿态,从此前的“尽快达成”变为“必须保住底线”。这一转变,并不是因为日本突然战略清醒,而是因为一场即将冲击本国经济、政治、舆论乃至执政稳定的关税风暴正在全面袭来。
日本不是没想过低头。事实上,在去年10月众议院选举失利、支持率狂跌之后,石破政府一度希望尽早与特朗普政府达成“象征性协议”,以换取某种“外交成果”缓和国内政治危机。但现实用铁锤砸醒了他们:美国压根没打算给“友邦”留什么情面。汽车、钢铝、电子产品,一律25%;统一基准税率10%,不谈;“对等关税”24%,只同意就14%部分商讨减免,谈判桌上,日本几乎连议题选择权都没有。
这场谈判的核心焦点,毫无疑问是汽车。数据显示,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的81%来自汽车及零部件出口,2024年这一产业在日美双边贸易中仍是压舱石级别的存在。一旦这一领域遭重击,不仅是经济下行,更是日本整个制造业体系的地基动摇。彭博社估算,丰田一家2025财年或因美方关税政策损失超过百亿美元。这不是“痛一下”的程度,这是在用电锯砍日本产业的动脉。
石破茂并非不明白代价,也不是不清楚美日关系的“上下结构”。日本在防务、安全、外交乃至高科技领域高度依赖美国,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日方在与美博弈时处于先天劣势。但正因如此,日本政府突然表现出的“强硬”,反倒显得格外紧张,不是对美有信心,而是对本国国内政治已感到深深的不安。
在日方看来,此刻如果在汽车问题上让步,不啻于在7月底参议院选举前给自己送上一枚“自杀式炸弹”。过去十年,日本右翼政治精英试图构建的“强国幻象”将迅速破灭,经济民族主义舆论反扑可能让自民党再遭重挫。而石破茂本人,正是在众议院选举中首次失去多数席位的背景下处于执政边缘,他无法也不敢用农产品市场、国内就业换取一纸外交幻觉。
讽刺的是,在明知道特朗普强硬立场不可撼动的情况下,日本仍不断“试探底线”:尝试扩大美国农产品采购,用阿拉斯加LNG项目投资来“绑住”白宫利益,甚至抛出把日本车企在美组装车进口回国的荒唐方案。可无论怎么“送礼”,美方一句“不予特殊照顾”把一切努力打回原形。
特朗普的对日立场早已不是秘密。他曾公开讽刺日元汇率是“操纵出来的出口武器”,多次强调美日贸易逆差“荒谬至极”,如今他再次以“对等关税”为由将日本拉入战场,既有经济考虑,更有政治操作。打击盟友,树立自己“强硬总统”形象,向选民交出“压制外国利益”的战果,这正是特朗普2025选战剧本的标准套路。而日本,此刻不过是他“国际强人秀”的一个配角。
有分析试图寻找日方的“底牌”,认为其手中的1.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可能是一张隐性王牌。日本财务大臣一度放话“不排除出售”,旋即又改口“不是谈判手段”。这张“模糊王牌”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外交幻术,想吓唬对方却又不敢真用,最终只会沦为战略自残的笑话。
对比中国在美方关税政策面前坚持斗争、自建供应链、自主定价,日本这一波操作显得格外狼狈。过去几十年,东京政界始终以“配合美国换取安全”为核心外交逻辑,到了今天,美国却连“配合”的象征性照顾都懒得给。特朗普政府的冷血现实是:无论你多乖,白宫看重的从来不是忠诚,而是利益。而且必须是美国利益。
这也意味着,日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纸贸易协议,而是整个战后以来“从属型对美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关税,只是导火索;政治失控、民意翻转、战略错乱,才是即将到来的真正代价。
石破茂此刻“硬起来”并不意味着日本真的转向独立自主,而是表明其执政集团已经嗅到政权不稳的危险气息。可悲的是,哪怕表现得再强硬,日方在与美国的结构性博弈中仍缺乏实质性反制工具。汽车关税谈不拢,美债不敢动,安全绑死在美军基地与“印太战略”上,日本要真正“站起来”,谈何容易?
这场关税战,不仅是一场经济层面的交锋,更是一场针对日本国家身份、对外策略、体制依附的深层冲击。而石破茂,正在这场旋转的刀片传送带上,做出一场政治性的“困兽之斗”。能不能守住汽车关税红线,已不仅是经贸议题,而将直接决定日本政坛格局、产业命脉乃至国家战略的走向。留给东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