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开幕。
首场主题讨论围绕"面向未来的全球货币体系"展开,重塑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董事兼创始人马克·乌赞主持会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马克·马洛赫-布朗勋爵、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施康、亚投行首席经济学家白乐夫、瑞银资产管理全球战略主管马西米利亚诺·加斯塔利,围绕美元主导地位松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区域货币合作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提供新思路。
单极向多极
全球经济秩序的结构性变革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最深刻的变革。
马克·马洛赫-布朗勋爵认为,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对多边贸易体系和美元主导地位构成挑战,全球正从“单极依赖”向“多极共治”转型。“中国、欧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需共同推动国际机构改革,以反映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占比超40%的现实。”
白乐夫从发展中国家视角补充道,经济力量的多极化要求金融体系多元化,“一带一路”倡议及亚投行等新机制正在重塑全球资本配置格局。
在施康看来,中国作为全球化主要受益者,正通过“双循环”战略提升内需比重,并以人民币国际化渐进路径参与全球治理,“但完全自由兑换仍需时间准备”。
马西米利亚诺·加斯塔利揭示了货币格局的新动向:全球央行近年持续增持黄金,美元在外汇储备中占比已从73%降至60%,欧元因财政联盟缺失难以挑战美元,人民币则凭借跨境结算规模扩大(2024年占比达7.5%)展现潜力,但利率体系差异仍制约其国际化进程。
机构改革
从布雷顿森林到新多边主义
针对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议题,嘉宾们围绕IMF、世界银行的角色转型展开讨论。
马克·马洛赫-布朗勋爵表示,美国对多边机构的资金投入缩减(如国际开发署裁员40%),迫使世界银行等机构转向“混合融资”模式,通过政府担保撬动私营资本应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缺口。
他特别肯定亚投行的创新实践:截至2025年,亚投行已在47个国家落地132个项目,其中38%引入私营部门投资,形成“南北共建”的新型合作范式。
施康建议,IMF可通过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范围(如纳入东盟货币)增强代表性,同时发展以SDR为基础的超主权货币,缓解对单一储备货币的依赖。马西米利亚诺·加斯塔利则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去全球化”风险,若WTO争端解决机制持续瘫痪,多边贸易体系将面临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峻挑战。
区域实践
从贸易整合到货币协作
在区域合作层面,白乐夫以亚洲为例,强调地缘邻近性带来的合作优势:RCEP成员国间贸易额占全球30%,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三年来,区域内零关税商品比例达90%,推动亚洲成为全球供应链核心区。
他透露,亚投行正与东盟合作设立100亿美元绿色基础设施基金,重点支持跨境电网和低碳技术转移。施康提出“对称型区域金融架构”设想:在亚洲建立类似欧洲稳定机制(ESM)的危机应对基金,同时推动本币结算系统,减少对SWIFT的依赖。
马西米利亚诺·加斯塔利则关注数字货币的区域试验,认为中国数字人民币(DCEP)已在东盟五国开展跨境支付试点,与新加坡UPI、泰国PromptPay形成“数字货币走廊”,为未来多货币体系提供技术储备。
论坛主持人马克·乌赞在总结中说,全球货币体系转型并非“破旧立新”,而是通过多边协商与技术创新实现“渐进式重构”。正如德拉吉名言“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当前的不确定性恰为建立更包容、韧性的金融秩序提供历史机遇。随着G20杭州峰会成果逐步落地,全球治理正从“西方主导”向“东西方共治”演进,而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正为这一进程注入新的价值内涵。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