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民党军的体系相当复杂,除了中央军外,还有许多地方军,这些地方军包括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川军、桂军、滇军等。其中,有一支地方军非常特别,那就是傅作义的绥军系统。
绥军起源于晋绥军,最初的核心部队是第35军。傅作义从1930年代初期就开始领导这一支部队,并且长期在绥远地区活动。尽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傅作义依然隶属于晋绥军体系,他的第35军曾一度被调往山西参战。
然而到了1938年底,傅作义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后,他带领第35军北上,重新回到绥远,这也标志着他脱离了阎锡山的控制,开始掌控绥西一带的地方军力。虽然当时傅作义的军队规模较小,只有几万兵力,尚不足以称为独立的军系,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傅作义的势力逐渐扩大。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后,傅作义的军队扩展到了察哈尔、北平和河北等地区。随着地盘的增大,征兵范围和资源也随之增加,傅作义的军事力量也随之壮大。他还被任命为华北“剿总”总司令,指挥着整个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傅作义的部队逐步从平西、察哈尔到绥远,几乎全都成为了他的势力范围。
傅作义的军队壮大和其军事职务的迅速升迁,离不开他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在傅作义的部队中,第35军的战斗力最为突出,成为整个绥军体系的基础。第35军最初是在中原大战后,晋绥军的失败导致其被改编成四个军之一,傅作义当时便是该军的指挥官。后来,绥军体系中的许多部队和核心指挥官,都来自第35军。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对第35军进行了大量强化,尤其是在机动性方面,他为第35军配备了大量汽车,使得这支部队具备了较强的摩托化行军能力,对华北的我军造成了不小的威胁。然而,这支军队的武器装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备,尽管傅作义指挥着庞大的华北国民党军,但第35军的装备情况并不理想。
1948年,第35军的兵力大约为20000人,辖有第101师、第262师和第267师,其中第101师是主要的战斗力量。每个步兵师的兵力大约为7000人,另外还包括一些直属部队。该军本部拥有近100辆汽车,此外,还从辎重汽车第1团调来了几百辆卡车,这让第35军具备了较强的机动能力。
不过,尽管该军有大量的汽车,武器装备的情况却较为复杂。第35军的主力在新保安战役中只缴获了3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其余的火炮和轻武器大多数都不是美式装备。至于美式火箭筒,军中也仅有2具。第101师的师长冯梓曾表示,第35军的装备中,只有一部分是美械,其他大部分还是日式或苏式装备。
那么,为什么傅作义指挥的军队在美械装备上如此匮乏呢?关键在于,美械的分配权并不掌握在傅作义手中,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北的中央军实际指挥官并非傅作义,而是由陈继承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傅作义名义上是华北国民党军的最高指挥官,但他无法直接控制美械的分配,只能向南京请求补充军备,而第35军的美械装备就是这样获得的。
随着辽沈战役结束,蒋中正意识到必须依赖傅作义的力量,开始放开了美援的限制,允许傅作义直接与美国接触,这样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才逐步获得了美械。然而,在美械抵达并分配之前,第35军主力已被困于新保安,因此并未能够得到这些武器。反而是第35军覆灭后,美械才被分配到重建的部队中。
新编成的部队,如311师,除了炮兵、战车、汽车等部分空架子外,几乎所有武器都超出了编制。一个步兵连就配备了12挺三零机枪、40多支汤姆逊冲锋枪、10多支半自动步枪以及带瞄准镜的步枪若干支,还有十几支手枪。傅作义为了争取华北中央军的支持,甚至将一些师的番号下放给这些新军,并用美械进行重新装备。但这些临时编成的部队战斗力较弱,而随着“北平方式”的实施,华北的国民党军最终都被改编,许多美械也被我军所收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