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经贸谈判算是落下帷幕了,中方一通报结果,有4个字直接在全球舆论圈炸了锅——那就是“初步共识”。别小看这四个字,它背后藏着的可是中美经贸博弈的大变化,连之前一直硬气的特朗普,这次也不得不松口说“各退一步”,显然是该接受现实了。

先说说这次谈判的基本情况。从10月25号到26号,整整谈了两天,第一天光一轮就聊了五个半小时,可见双方都挺重视。中方是中方高层带队,美方则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亲自来的,级别不低。聊的话题也都是实打实的硬茬:比如美国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双方之前暂停的关税能不能再延长、芬太尼的关税和禁毒合作、农产品贸易,还有出口管制和大家都关心的稀土问题。这些事儿哪件都不轻松,之前谈了好几轮都没捋顺,这次能出来结果,本身就挺不容易。
最关键的就是中方通报里提的“初步共识”这四个字。别看只是“初步”,但放在中美经贸谈判里,这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要知道,之前特朗普政府还动不动就嚷嚷着“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现在不光不喊了,贝森特还主动说这次谈出了“非常成功的框架”,格里尔也承认“快能提交给两国领导人看了”。特朗普自己在东盟峰会期间也松了口,说“有信心达成全面协议”,甚至提到“中美应该各退一步”——这话放以前,美方可不会这么轻易说出口。
为啥美方态度变软了?说到底还是手里没多少筹码了,得接受现实。之前美方总想着用“关税牌”逼中国让步,还想让中国多买美国大豆、放松稀土出口,可现在反过来了:美国自己在稀土、药物原材料这些领域,对中国依赖得厉害,想找其他国家替代,短期内根本做不到;国内通胀压力又大,企业成本蹭蹭涨,再打贸易战,美国自己经济也扛不住。反观中方,这次谈判从头到尾都透着“从容”。就说中方代表团里的李成钢,之前在谈判桌上就没惯着美方,当面下令调查英伟达,还“借力打力”让美方因为翻译误会自己精神内耗,这次他也跟着去了吉隆坡,美方看了就头疼。而且中方还在悄悄布局,比如帮肯尼亚把美元债务换成人民币债务,让必和必拓用人民币结算矿产,明显是在建一个不用美元的大宗商品体系,这步棋让美方没辙,只能认怂。
还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这次谈判地点选在吉隆坡,可不是随便挑的。之前中美谈判不是在日内瓦就是伦敦,都是西方阵营的地盘,这次选在马来西亚——中国家门口的发展中国家,明摆着就是告诉全世界:中美谈判的攻守已经变了,现在是中方掌握主动,特朗普想再用以前对付日本那套“通牒式”谈判压中国,根本不好使。

“初步共识”一出来,全球市场先松了口气。美股期货立马涨了,大宗商品价格也稳了,之前大家都怕中美贸易战再升级,现在至少短期内不用担这个心了。更重要的是,这为接下来10月30号在韩国APEC的中美元首会晤铺了路——要是没这个共识,两国领导人见面也没多少可聊的。不过也得说清楚,“初步共识”不是“最终协议”,接下来双方还得走各自国内的报批程序,美国内部政治又复杂,特朗普还得应付国会和选民的压力,中方也得确保协议不碰核心利益,所以后续还得盯着。
说到底,这次会谈最让特朗普明白的一点就是:中美经贸不是美国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的。以前美方总想着“美国例外”,现在不行了,中国是“工业克苏鲁”,有深不见底的产业纵深,想脱钩也脱不了,想施压也没筹码。中方一直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不是客套话,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特朗普要是还抱着以前的老想法,只会越来越被动;只有接受“中美得平等谈、互相让”的现实,才能把经贸关系拉回正轨。

接下来就看APEC元首会晤了,能不能把“初步共识”变成更实在的成果,全世界都在等。但不管怎么说,“初步共识”这四个字已经定下了调子:中美博弈的风向变了,特朗普必须接受这个新现实——跟中国打交道,只能平等合作,硬来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