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泰两国通过定期举行空军联合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军事合作和技术交流。这些训练不仅为双方提供了展示和检验空战能力的机会,也为两国空军在技术、战术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学习平台。这种互动帮助双方在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上共同进步,提升了各自的空中作战能力。
2015年,中泰空军首次在泰国举行了代号为“鹰击-2015”的联合训练。中国空军派遣了歼-11A战机,而泰国空军则出动了瑞典制造的JAS-39 C/D“鹰狮”战机。这次对抗的结果令人出乎意料——中国的歼-11A在多轮模拟对抗中完败于“鹰狮”,尤其是在超视距作战中,歼-11A以0:4的比分全盘失利。这一结果不仅暴露出中国空军某些装备上的不足,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战机性能的广泛质疑。
中泰两国的军事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则是在21世纪初。2014年,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导致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出现冷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泰国实施了军事制裁,暂停了部分军事援助和合作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泰国转向中国寻求更紧密的军事合作,以期在外交与安全领域寻求平衡。作为两国军事合作的一部分,2015年11月,中泰空军在泰国呵叻空军基地举行了首场“鹰击-2015”联合训练。这次演习不仅是中国空军首次与东南亚国家空军进行直接对抗,也是两国军事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演习中,中国空军派出的歼-11A战机基于俄罗斯苏-27SK战机的改进型,作为一款重型双发动机战斗机,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但技术水平相对较为陈旧,仍停留在三代机的初期阶段。与之对阵的泰国空军则出动了JAS-39 C/D“鹰狮”战机,这是一款由瑞典萨博公司研发的轻型多用途战机,属于三代半战机,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武器,具备较强的作战能力。演习的内容涵盖了近距空战和超视距作战等多个领域。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歼-11A在四场模拟对抗中全部败给了“鹰狮”,尤其是在超视距作战中,中国战机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以0:4的惨败告终。这一结果揭示了中国空军在一些关键领域的短板,尤其是超视距作战和信息化作战能力上,暴露出装备差距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歼-11A与“鹰狮”在性能上的显著差异是这次演习对抗失败的根本原因。歼-11A延续了苏-27的气动设计,采用双垂尾和三角翼布局,具备较大的航程和载弹量,在理论上拥有一定的机动优势。然而,这款战机的空重超过16吨,限制了其转向和爬升的能力。相比之下,“鹰狮”采用了更为先进的鸭式布局设计,通过前置鸭翼和无尾三角翼的设计,优化了气动性能。其空重仅为6.8吨,使得“鹰狮”在机动性和爬升率上有了明显优势,尤其是在近距离空战中,能够迅速调整战斗姿态,占据有利位置,灵活应对各种战场情况。尽管歼-11A的推重比稍微占优,但在实际对抗中未能有效压制“鹰狮”的机动性。
现代空战中,信息化能力尤为重要,而航电系统则是评估战机信息化水平的关键。相比歼-11A,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全数字化航电系统的“鹰狮”,能够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快速处理战场信息,确保飞行员能够及时获得战斗态势,并与其他作战平台进行实时协同。而歼-11A则沿用了苏-27时代的模拟-数字混合型航电系统,数据处理速度较慢,且数据链仅支持单向传输,这使得歼-11A在多机协同作战中显得迟缓,无法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雷达和火控系统在空战中的表现直接影响战机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超视距作战中。“鹰狮”装备的PS-05/A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可达160公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进行攻击。而歼-11A的N001型雷达探测距离仅为120公里,而且其多目标跟踪能力较弱,最多只能同时攻击一个目标。在演习中,“鹰狮”凭借雷达的探测优势,能够更早发现歼-11A并进行锁定,从而在对抗中占据先机。
此外,武器系统的差距也进一步放大了两款战机的性能差异。“鹰狮”配备了AIM-120C5/C7中程空空导弹,具备较远的射程和主动雷达制导能力,支持“发射后不管”,飞行员可在发射后灵活进行机动。而歼-11A则使用R-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射程较短,且需要持续照射目标,这使得其作战灵活性受到较大限制。在近距作战中,两款导弹的性能相当,但在超视距作战时,歼-11A明显处于劣势。
现代空战中的电子战能力也越来越重要,而电子对抗系统是评估战机生存能力的关键。歼-11A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专门的配置,而“鹰狮”则配备了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包括干扰吊舱和拖曳式诱饵,能够有效干扰敌方雷达和导弹的制导。在演习中,“鹰狮”通过电子干扰削弱了歼-11A的雷达效能,使得其难以有效锁定目标,而歼-11A则难以应对这种干扰,导致其生存能力大幅下降。
此外,飞行员的战术素养也在演习中显现出了不足之处。中国飞行员在多机对抗时过于注重对前方目标的关注,忽视了侧翼和后方的威胁,这导致他们容易被“鹰狮”从侧翼进行打击。面对导弹攻击时,飞行员的反应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应对不同射程导弹的灵活策略。尽管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源于歼-11A的技术限制,但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空军训练体系的不足。
尽管“鹰击-2015”演习的结果对中国空军而言并不理想,但其战略意义不可忽视。通过与“鹰狮”的对抗,中国空军切实意识到了歼-11A在信息化作战、超视距作战及电子战能力上的不足,为后续的装备改进和技术研发指明了方向。演习后,中国空军加速了新型战机的研发和列装,以弥补这些差距。
“鹰击-2015”不仅是技术上的较量,也是中泰军事互信的体现。在复杂多变的东南亚地缘政治背景下,通过联合训练,中泰两国在军事合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做出了贡献。这种合作模式也为中国空军与其他国家开展类似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鹰击-2015”的失利,成为了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自此以来,中国空军在装备升级、训练改进和体系化作战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歼-10C等新型战机的部署,标志着中国空军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在全球空战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鹰击-2015”的联合训练,是中国空军现代化的关键检验,尽管在演习中歼-11A因性能劣势被“鹰狮”击败,但这次失利成为了中国空军加速改革、提升能力的动力。随着新型战机的列装,中国空军正逐步走向世界一流,未来将为维护
下一篇:光大期货:7月15日金融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