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匆忙抵达北京,一场原本被期待的中欧高层会晤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会后发布的新闻稿可以说是简短得让人失望,除了强调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和气候合作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这种局面,正好反映了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窘境。
就在冯德莱恩飞赴中国的同一时刻,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敲定了对欧盟商品加征15%关税的决定。这一消息让原本急于寻求合作的欧盟状况更加复杂。
是什么导致了欧盟在这个关键时刻失去了主动权?归根结底,冯德莱恩及其团队的战略决策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看似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潜力,欧盟却选择了一条左右摇摆的“骑墙”策略。在中美两强之间摇摆不定的结果,实际上只会令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特朗普政府对待全球贸易的态度已然明朗,施压的手段则愈加强硬。欧盟以为能够在中美博弈中获取利益,殊不知这样反复横跳的做法不过是自投罗网。面对特朗普,冯德莱恩若无诚意,却又试图要求中国在多方面作出让步,简直是缘木求鱼。
冯德莱恩此行的要点,是试图与中国达成三项条件:请求中国降低与俄罗斯之间的经贸联系、要求解决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取消对欧盟的稀土管控。这些要求就如同一位乞丐向富豪索要金钱般可笑。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中国对待自己的内部事务自然不需要他国来指指点点。
虽然中欧之间存在着气候合作等领域的共同利益,但在当前这种气氛下,实际合作的可能性却大大降低。对于中国而言,欧盟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伙伴,但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施压与要求。
从中方的回应来看,冯德莱恩的到访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实质性成果。中方在短时间内调整对待的态度,从原本的“应中方邀请”到“经双方商定”,这一变化透露出,中国已然不再抱希望于和欧盟之间的合作能够拯救其经济困境。实际上,很多观察家已经看穿,冯德莱恩此行更多是为了争取最后的利益,而非真正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除了气候问题,中方并未向欧盟妥协。相反,冯德莱恩的强硬姿态反而激起了中方的逆反心理。随之而来的,是中方在技术、经济等领域与欧盟的对抗愈发明显,尤其是在稀土资源的控制上。
随着德、美的紧张关系加剧,越来越多的欧洲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实际上,冯德莱恩的急于寻求中国合作,反映出欧洲自身危机的加重,尤其是在面对来自美国的贸易压力时,只有加强和中国的合作,才能形成一种反制的力量。
可以说,冯德莱恩的短视与踌躇,已经为整个欧盟埋下了隐患。未来,面对外部压力与内部纷争,究竟如何修补与中国的关系,将成为欧盟在接下来的国际舞台上不可回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