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的国际经贸圈像被投了颗石子——美国和欧盟突然宣布达成关税协议。要知道几天前,美国还放话要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欧盟也攥着反制清单摩拳擦掌。
结果特朗普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上一句“谈成了”,就让这场剑拔弩张的对峙急转弯。可这纸协议刚落地,欧洲议会就拍了桌子,连德国企业都在骂“这是把我们卖了”。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还借着这个场合,把对华贸易的算盘扒了个底朝天。
冯德莱恩、特朗普(资料图)
一、协议里的“明账”:美国赚得盆满钵满,欧盟签了“城下之盟”
特朗普在协议宣布当天就没藏着掖着,对着镜头数起了好处:欧盟答应多给美国投6000亿美元,还要买7500亿美元的能源和一堆武器。
作为“交换”,美国只是把关税从30%降到15%。这账怎么算都透着不对——要知道今年4月前,欧盟输美商品关税才2.5%,就算降到15%,也比原来高了6倍。
美国商务部部长在社交媒体上说得更直白:欧盟20万亿美元的市场要对美国商品敞开,连汽车和工业标准都得按美国的来。
这意味着以后美国汽车不用改规格就能往欧洲卖,而欧洲车企想进美国,每辆车都得多交15%的税。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算了笔账,就这一项,德国GDP一年得少0.15%,相当于65亿欧元打了水漂。
欧盟这边的让步远不止这些。协议里写着要多买美国石油天然气,这明摆着是帮美国抢俄罗斯的能源生意;接受美国汽车标准,等于把欧洲自己的环保法规架空;连60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都快赶上欧盟全年的预算了。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气得直骂:“这哪是协议?就是拿欧洲的钱填美国的窟窿!”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资料图)
二、欧洲的“暗火”:从企业到议会,骂声根本停不下来
协议刚签,瑞典财政部长就泼了冷水:他们国家那些靠出口吃饭的企业,这下成本又涨了一大截,搞不好要裁员。
瑞典的机械制造、家具出口都是强项,15%的关税加在上面,跟直接抢订单没区别。但她又说“有协议总比没有强”,这话透着一股子无奈——之前几个月的不确定性,已经让企业不敢接单了。
德国商界的反应更激烈。批发外贸联合会主席说“哪怕1%的关税都嫌多”,很多中小企业本来利润就薄,现在等于被架在火上烤。
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也急了,他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本来能和本土企业拼价格,现在凭空多15%成本,客户肯定要跑。有德国企业家在采访里吐槽:“欧盟委员会怕是忘了,我们交的税才是他们的工资来源。”
最狠的还是欧洲议会。朗格直接说这协议“带偏见”“不平衡”,还扒出美国靠新关税已经赚了270亿美元。“他们哪是要公平贸易?就是想靠关税抢钱!”
他特别提到欧盟答应买美国武器、给美国投资,这些钱本来能用来搞欧洲自己的产业,现在全流到美国去了。芬兰外贸部长也补了句:“别高兴太早,这协议长不了。”
欧盟内部早就吵翻了天。德国想保汽车产业,只能捏着鼻子认;法国本来想硬刚,结果被其他国家拖着走;东欧那些靠美国安全保护的国家,根本不敢反对。这种各怀心思的状态,让冯德莱恩只能说“15%已经是最好结果”,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三、特朗普的“小算盘”:拿欧洲练手,下一步要对付中国?
特朗普在和冯德莱恩见面时,特意提了句“很快要和中国谈贸易协议”。这话听着像炫耀,其实是在施压——连欧盟都服软了,中国你看着办。
但他可能忘了,中国可不是欧盟。之前美国想让中国在关税上让步,中方直接说“谈可以,得平等”。
有意思的是,中美刚好要在瑞典谈经贸问题。美国财长说要聊关税,还要提“中国买俄罗斯伊朗石油”的事,中国商务部回应得很稳:“按相互尊重的原则谈。”
现在看来,特朗普对欧盟用的“先威胁后降价”的套路,对中国根本没用。美国自己也松了口,把原来8月1日的关税期限往后推了,还派高级代表团访华,波音高管都跟着去,这架势明显是想找台阶。
特朗普还说要和其他三四个国家签协议,关税都按“美国标准”定。这招叫“分而治之”——先把欧盟按住,再一个个收拾其他国家。
但他没说的是,美国制造业根本接不住这么多好处。欧盟投的6000亿美元,大概率会流到金融市场,不会去建厂;美国汽车工人时薪38美元,比欧洲高一大截,就算欧盟买美国车,工厂也未必在美国本土。
欧盟(资料图)
四、这协议能撑多久?欧盟的妥协,更像“缓兵之计”
表面看美国赢了,但欧盟也留了后手。协议里说汽车、医药的关税是“临时”的,以后还能谈;反制措施虽然没提,但欧盟把相关条款的生效日设在8月7日,比美国关税晚一周,这等于握了个“毁约开关”。芬兰外贸部长说“买时间”,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欧盟成员国也不是铁板一块。27个国家都得批准协议,现在看着没反对,真到执行时肯定要扯皮。
法国可能会在农业问题上找事,德国车企要是业绩下滑,政府肯定会逼欧盟重新谈判。毕竟欧盟市场比美国大,真闹起来,美国也未必能占到便宜。
对全球贸易来说,这协议像颗定时炸弹。美国开了“靠关税抢利益”的头,其他国家说不定会跟着学。
但也有新机会——东盟、拉美这些地方,可能会成为企业转移产能的目的地。中国和东盟的自贸协定已经很成熟,说不定能接住从欧美流出来的订单。
现在再看这场协议,美国看似赢了面子和里子,欧洲憋着一肚子火,特朗普还想把套路用到中国身上。但国际经贸不是过家家,今天签的协议,明天可能就因为利益冲突被推翻。
欧洲议会的骂声,欧盟企业的损失,还有美国自己填不上的制造业窟窿,都在说明:靠施压抢来的“胜利”,从来都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