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计划对等关税将于24小时后生效,这一决策令特朗普无奈至极。中国的坚决反应,让他不得不在最后一刻面对现实。
特朗普似乎已经做出了决断,8月将是对等关税的最后期限,并且不会再进行延长。除了中美之间的经贸谈判,其他国家将不再享有任何例外。如果没有与美国达成协议,那么加征关税的政策就会毫不犹豫地落地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自推出以来,已经经历了数次战略上的调整和退让。他曾坚称不会延迟这一政策,然而最终仍然签署了行政令,宣布暂缓关税执行,接着又再次推迟。如果继续拖延下去,这一政策工具的威慑力将大打折扣,特朗普也深知,一旦失去了威慑力,其他国家将不会再将其威胁放在心上,这显然是他无法接受的结果。因此,在7月的最后几天,特朗普相继宣布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了关税协议。即便没有正式的书面协议,两国通过谈判达成一个大致框架,特朗普便通过社交媒体公开主要条款,宣布“协议达成”。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其他国家逐步屈服,其中日本、欧盟和韩国是最后一批达成协议的国家。日本的反应相对较早,面对美国提出的苛刻条件,他们几乎全盘接受。虽然石破政府最初态度较为强硬,并且在谈判中坚持了较长时间,但由于内部意见严重分歧,以及公联盟在选举中的惨败,最终他们未能坚持住底线。欧盟方面,更是完全没有“谈判”的机会。最初几次与美国接触均未能达成协议,欧盟领导层一直未能看透特朗普的真实意图,他们误以为美欧跨大西洋关系的亲密程度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谈判优势,结果因此错失了良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内耗浪费了大量时间,反制措施也未能及时实施。最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匆忙与特朗普进行了简短的谈判,草率达成了经贸协议。协议的条款曝光后,在成员国内部引起了广泛的反感,法国和德国对协议内容表示强烈不满。
韩国是最后达成协议的国家,进展也最为缓慢。尽管拖延至最后时刻,韩国总算在8月前与美国达成了框架协议。虽然韩国获得的待遇并不算优厚,但通过市场开放和增加对美投资等让步,换来了部分关税减免。尽管如此,韩国政府反而感到了一些宽慰,因为他们认为,这份协议多少消除了出口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美韩贸易带来了有利的局面。至于到底是更有利于哪方,外界意见不一。
与这些国家的妥协不同,中国在这场关税战中却显得独树一帜。中国坚决反击,誓与美国斗到底,这不仅捍卫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也保障了国际多边经贸秩序。这一过程再次证明,与美国打交道时,抱有侥幸心理,盲目妥协并非长久之计。
中国的成功经验并非轻而易举。几乎所有国家,包括印度,都曾试图向中国学习,采取果断措施与美国谈判。印度曾有战略界人士建议莫迪政府效仿中国的策略,但最终印度却没能搞清楚自己所拥有的筹码。而欧盟也表示,如果当初他们能够及时行动,联合中国共同反制美国,或许就不会有今天被迫达成协议的屈辱局面。然而,地缘政治从来没有“后悔药”,一旦协议达成,想要反悔已为时过晚。无论特朗普是否继续延长宽限期,其他国家已经无力再做任何改变。
从8月开始,全球的“对等关税”谈判舞台上,唯一的主角将是中美两国。其他国家,无论如何不甘,也只能在旁观望,等待中美之间的结果。只有彻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特朗普才能集中精力与中国进行谈判。自从瑞典谈判结束后,特朗普对中美协议的预期显著上升,他甚至在媒体面前表示,美国正在与中国“并肩前行”,并且双方合作进展顺利,预计将达成一份公平的协议。
当然,公平与否并非特朗普一方能决定,最终的协议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商定,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外界普遍认为,中美可能会将停战期延长至年底,这意味着在中国方面,“对等关税”的期限并不会生效。
特朗普之所以对与中国的谈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耐心,原因很简单,挑战他并逼迫到这个地步的,只有中国一国。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除了继续与中国谈判,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