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5月12日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犹如一剂强心针。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博弈已经步入缓和阶段?
在5月13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财富·中国行”活动“共话共启·机构视野·投资新局——全球秩序裂变与机构资产配置研讨会”北京站的现场,中邮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黄付生表示,中美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两个大国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再平衡。
面对关税冲击等复杂的国际形势,黄付生认为,我国的当务之急是提振国内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需要做到:服务型消费提高数量,商品消费提高质量。
黄付生同时认为,“两新”和“两重”是2025年中国经济的重要抓手。接下来,需要扩容“两新”政策范围,加强“两重”项目建设,二者的消费乘数/投资乘数有望超过2024年,成为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
就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措施而言,黄付生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出发,包括生育补贴、国有大行注资、消费品补贴扩容、供给侧改革发力、发行特别国债收储、增加农民养老金。
此外,资产配置角度,他认为权益市场一场“长周期、结构性牛市”正在到来;债券市场方面,下半年需关注投资风险。
经济再平衡需要一个过程
根据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关税显著下降。
根据新华社报道,中美5月12日在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后,中方将在初始90天内将对美商品关税从125%降至10%,同时美方将对华商品关税降至30%,其中包括以芬太尼为由对华加征20%的关税。中方对美芬太尼关税反制措施仍然有效。
同时,24%的关税在90天内暂停实施。这意味着,中美双方将在7月之前就此部分关税进行磋商。
黄付生即提到,美国近几十年的低关税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是短暂的,高关税才是美国的常态。历史上,美国关税中枢高达30%左右,美国经济是在关税保护之下崛起的。美国对外实行阻断式发展,对内培育和促进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发展制造业,兴建基建,促进各州经济往来,内需最终超越外需成为经济支柱。
黄付生认为,尽管中美关税谈判达成了初步协议,当前中美经济的状况已经无法回到4月2日之前。目前,市场正在等待中国的财政宽松,以及美国的减税。
实际上,美国此轮全球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与美国财政负担加重密切相关。
根据黄付生介绍,截至2025年3月,美国国债总额约36.6万亿美元,其中约40%是2020-2021年发行的低利率债券(0.5%-1.5%),但短期债券占比较高,2025-2027年预计将有7.2万亿美元低利率国债到期,若按照4%-5%的利率置换,美国所需支付的每年新增利息高达约2500亿美元。
“目前,国外投资者持有美债约9.2万亿美元,占比约25.6%,比例虽不高,但若减少10%即有9200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国内必须有9200亿美元接盘,否则会产生流动性危机。”黄付生提到。
他进一步分析道,加征关税,则是美国政府财政“开源”的一条捷径。美国2024年进口总额约4.1万亿美元,关税收入仅800亿美元。按照10%关税税率执行,一年关税收入将达4100亿美元;若按照更高的税率执行,关税收入超过五千亿。
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美国财政压力有望大幅缓解。
三季度中国经济将重启上行
美联储降息,是市场关注焦点。黄付生认为,无论美联储降息从几月份开始,明年5月美联储新任主席上台以后,美联储降息力度势必大增,预计2026年美国利率大概率降至2.5%左右,较目前下降约2个百分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过去属于金融业的政策红利将逐步向实体企业回流。
在美国,受关税加征、降息等因素影响,其金融业和消费将会遭受冲击;制造业逐步回流,重建供应链。
“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美国金融资本受益最大。从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开始,美国科技资本和产业资本,逐步取代金融资本,成为新的受益者,并且影响美国的政府政策和全球经济,这是一个时代变化。”黄付生分析道。
中国方面,制造业承压,当务之急是提振消费,增加社会福利保障。
“消费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型消费。目前,国内商品消费表现较好,消费不佳的核心在于服务型消费不足。”黄付生表示,“接下来,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服务型消费提高数量,商品消费提高质量。”
黄付生认为,2025年是中国经济的关键之年——政策双宽松、全方位扩内需。消费、房地产、科技创新、平台经济,成为四大发力点。
从宏观经济来看,黄付生分析道,一季度GDP增速超预期,2025年经济取得良好开局。一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长5.4%,高于Wind一致预期的5.16%。抢出口推动出口高增长或是GDP增速超预期的主要支撑。与此同时,消费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稳步复苏,制造业投资延续高增长,基建投资有所复苏,房地产投资仍是主要拖累。
去年四季度物价、信贷增速均处于低位,今年一季度刺激政策节奏有所放缓,二季度经济增速本就承压,受美国超预期关税政策影响,二季度或成为全年经济增速低点。
在黄付生看来,随着稳增长增量政策落地,叠加存量政策效果持续释放,预计今年三四季度经济将重启上行。
2025年经济抓手:“两新”和“两重”
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哪里?黄付生认为,“两重”“两新”将成为各地扩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两新”指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则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在黄付生看来,一方面,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落实“两新”政策,扩容政策范围——除了已经纳入以旧换新范围的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软件、自动化设备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也有望纳入设备更新政策范围。黄付生预计,政策力度将达约3000亿元,2025年消费乘数或不低于2024年。
另一方面,加强“两重”项目建设,政策力度预计达到万亿元左右,2025年投资乘数同样有望不低于2024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美国的关税累积效应和前置政策效果消散后,我国经济压力增大。面对可能的外部冲击,黄付生预计今年三季度将会推出进一步的稳增长措施。
具体来看,三季度刺激经济的潜在手段包括六大方面:
① 生育补贴:全国范围内生育补贴上限将进一步扩大。
② 注资国有大行:落地五大行的注资,央行再次降息降准,适当提升流动性。
③ 消费品补贴扩容:计划将补贴规模从3000亿元提升至5000亿元甚至更高,涵盖更多消费品类。
④ 供给侧改革发力:用强力手段,遏制部分行业的“内卷”,解决低价竞争、推行供给侧改革。
⑤ 发行特别国债收储:发行特别国债,进行土地收储,稳住房地产。
⑥ 增加农村养老金:提高农村人口的养老金支付水平。
下半年关注债券市场投资风险
从资产配置的视角来看,需要注意什么?
债券市场方面,黄付生建议下半年关注调整风险。
他认为,贸易战升级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1.6%附近,维持窄幅震荡状态;“降准降息”后收益率曲线走陡,短端利率下行修复确定性更高,收益率曲线从极端平坦化状态修复;二季度在外部冲击和国内宽松兑现影响下,收益率或呈现震荡下行状态。长端全年下行空间不大,下半年谨防经济边际企稳带来的收益率上行风险。
权益市场方面,黄付生认为,一场“长周期、结构性牛市”正在到来。
“货币政策只能救股市,财政发力才能救经济,实体经济必须真正好转,并最终体现在相关产业和上市公司的业绩上,牛市才会真正有支撑。”黄付生表示。
A股每次熊市见底,行情反转通常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面没有见底,但市场预期出现改善,资产低估严重,资金抄底推动估值修复。第二阶段,企业盈利确认见底,盈利增长驱动指数进一步攀升。
在黄付生看来,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是对这次基本面底部的最终确认,但特朗普的特别关税和各种其他“硬脱钩”的极端政策,再次打破经济内在周期,将盈利底推迟到今年二、三季度最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