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美国公布的最新就业数据让整个国家陷入沉默,就连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也说不出话来。8月份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有2.2万个,这个数字创下了2015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连往年正常月份新增岗位数量的零头都不到。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从硅谷的软件工程师到医院的注册护士,从餐厅服务员到IT程序员,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分享自己投递数十份简历却杳无音信的经历。一位在LinkedIn上发帖的求职者写道:我已经修改了七版简历,投递了60多个岗位,却连一封拒绝邮件都没收到。
与惨淡的就业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攀升的生活成本。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标签每周都在更新,家电专柜里原本平价的小家电现在标价高得离谱,让人怀疑是不是掺了金子。一台普通的微波炉价格比去年涨了40%,让前来购物的主妇们直摇头。
这场由白宫发起的贸易战,如今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反噬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特朗普当年竞选时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犹在耳边,但现在美国民众最先体验到的却是钱包伟大地缩水了。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报告给所有人浇了一盆冷水。数据显示,8月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暴跌至2.2万个,还不到经济景气时期单月新增量的十分之一。要知道在2019年,美国每月新增就业岗位平均都在20万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6月份全美裁员人数首次超过招聘人数,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停止招新,甚至开始优化现有员工。
就业市场就像经济的晴雨表,现在的美国呈现出诡异的温差:一边是求职者焦灼的热度,一边是企业观望的冷意。招聘会上人满为患,一个普通文员岗位能收到200多份简历,连麦当劳这样的快餐连锁都挂出了暂停招聘的告示。
这种就业寒冬并非突然降临。实际上从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敏锐的企业主们就已经在悄悄收紧钱袋子,推迟扩张计划。原因很简单:经营成本节节攀升,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市场前景迷雾重重,谁还敢贸然投资?而推高企业成本的罪魁祸首,正是特朗普政府重启的关税大战。
《经济学人》杂志一针见血地评论道:这项以'保护美国'为名的政策,最终却把美国工人送上了裁员名单。特朗普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国会为关税买单,但现实是每个美国消费者都在为这场贸易战埋单——从超市的食品杂货到家电卖场的微波炉,甚至运动专卖店里的跑鞋,价格标签上的数字都在默默上涨。
在芝加哥南区的一家沃尔玛超市,货架上原本标价10美元的韩国产电饭煲现在要价13美元,价签上醒目地标注着价格因关税政策调整。一位推着半空购物车的退休教师无奈地说:现在我只看打折区的商品,什么品牌不重要,便宜能用就行。
这绝非个别现象。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多家美媒都报道过,特朗普政府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最终都转化成了零售终端的涨价,相当于给美国消费者额外征收了一道隐形消费税。商家不可能独自消化这些新增成本,只能转嫁给消费者;而普通家庭又无力抵抗,只能咬牙接受。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物价上涨,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
换句话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没有如他所愿地惩罚中国,反而变成了惩罚美国消费者的利器。如果说经济数据还只是纸面上的冰冷数字,那么街头此起彼伏的抗议声就是最鲜活的社会温度计。
最近几周,来自各行业的协会组织和消费者团体频频在华盛顿游行,抗议日益沉重的生活负担。他们举着的标语直白有力:我们不是贸易战的战场,但我们是买单的收银台!更让白宫头疼的是,传统农业州的农民也开始加入抗议队伍,一位爱荷华州的大豆种植户对着CNN镜头抱怨:我们种的粮食卖不出去,买的农机贵得吓人,这就是政府说的'保护'?
从铁锈带工厂的裁员潮,到农业州的出口危机,再到制造业的成本压力,特朗普曾经的基本盘正在出现裂痕。就连共和党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几位资深议员公开呼吁重新审视贸易政策,认为保护主义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万能药,而是制造经济混乱的催化剂。
这不仅仅是一次民意转向,更是对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当头棒喝。从竞选时承诺让每个美国人都更富裕,到如今美国人都在为他的政策买单,特朗普精心编织的经济神话正在他手中逐渐瓦解。
特朗普曾将关税战美化为战略性施压,宣称这是为美国工人而战。但现实是,工人们没等到承诺的工作机会,却先收到了裁员通知;消费者没盼来更公平的贸易,却眼看着购物小票上的数字越变越长;企业没等来制造业回流的盛况,却先遭遇利润暴跌的寒冬。
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战略博弈,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误判。关税政策表面上是向外部世界展示肌肉,实际上却是在割自己的肉。它没能重塑全球贸易秩序,却实实在在地搅乱了供应链、推高了生产成本、打击了企业信心。这本该是瞄准中国的经济武器,最后却变成了美国经济的自伤利器。
当前的困境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当民众对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产生怀疑,当选民的投票意向开始转变,当核心支持者开始质疑竞选承诺的兑现程度,这场关税战就不仅是失败的政策实验,更可能成为特朗普政治生涯的滑铁卢。
特朗普曾说要在贸易问题上和全世界摊牌,结果美国普通家庭先摊上了麻烦;他承诺要帮美国赢回优势,结果美国人先在生活成本上输得精光。这场关税战打到今天,最焦头烂额的反倒是发起者自己。
民意的转向已经体现在最新的民调数据中,企业的观望态度反映在冻结的招聘计划上,而特朗普的支持率曲线,正随着这些不利数字同步下滑。政策的回旋镖已经精准地飞了回来,不偏不倚地击中发射者的面门。特朗普是否会承认失误?会不会调整政策?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老百姓的耐心,已经快要耗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