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能财险会伸出援手吗?
作者 | 谢美浴
编辑 | 付 影
天安财险,这家已被吊销保险业务牌照的“明天系”旧部,因债券违约再次成为焦点。
近日,天安财险发布的《关于2015年资本补充债券无法按期兑付的公告》称,该公司2015年发行总额为53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以下简称“15天安财险”)因偿付能力不足且无力清偿其他负债的本金和利息,预计无法还本付息。
天安财险表示,公司已与本期债券的债券持有人开展积极沟通,全力配合债券持有人的相关诉求,后续将在公司的风险处置工作中对本期债券统筹安排、处理。
这份公告,也改写了保险业债券“零违约”的历史。
2015年9月29日,天安财险发行了一笔为期十年的资本补充债券,总额达53亿元,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从利率来看,当年这笔债券堪称市场上的“香饽饽”。债券票面利率采用分段式计息方式,前5年的票面利率为5.97%,若发行人不行使赎回权,后5年的票面利率为原前5个计息年度票面利率加100个基点(1%),即6.97%。
这在当时看来,投资者入局可以博取高息,不过,在光鲜的条款之下,也白纸黑字地写明了风险。
图源:罐头图库
“15天安财险”发行文件显示,偿债顺序上,本期债券本金的清偿顺序和利息支付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普通负债之后,股权资本等核心资本工具之前。本期债券与发行人已发行的与本期债券偿还顺序相同的其他次级债务处于同一清偿顺序。
此外,投资者可能面临三大风险,一是发行人只有在确保偿还本息后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的前提下才能偿付本息;二是发行人如发生破产清算,投资者可能无法获得全部或部分的本金和利息;三是如果发行人没有能力清偿其他负债的本金和利息,则在该状态结束前,发行人不能支付资本补充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投资者投资资本补充债券的风险将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图源:“15天安财险”募集说明书
该债券发行后,天安财险于2016年至2019年间按期付息。直到2020年7月,包括天安财险在内的多家“明天系”金融机构被原银保监会接管。
当年9月,天安财险发布公告称,经研究,公司不行使赎回选择权,并称天安财险正在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因故“15天安财险”计息挂账。2020年至2024年,“15天安财险”均采取计息挂账。
如今,“15天安财险”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究其原因,天安财险在公告中称,截至2025年9月30日,天安财险不能确保在偿付本期债券本息后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且有能力清偿其他负债的本金和利息。
懂保汇创始人陆敏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天安财险无法兑付上述债券的直接原因是偿付能力不足,其背后的“病根”在于经营效率低下,无法维持正常的盈利与偿债能力。
图源:罐头图库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资本补充债的核心功能是‘救急不救穷’,监管把它设计成‘只有当公司资本仍健康时才允许偿付’,正是防止险企用仅剩的现金‘拆东墙补西墙’,先把债券还掉却把保单持有人和其他债权人甩在身后。”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也指出,这是保险监管框架中用来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此条款并不是为保险公司提供一个规避债务责任的借口,而是设定了在支付债券本息前必须满足的财务健康标准。这一机制有助于确保即使在支付了债券本息之后,保险公司仍能保持足够的偿付能力,从而保障被保险人的权益。”
天安财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也是我国第二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标准组建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一度拥有一万八千余名员工、近万人的营销队伍。
2020年,天安财险因持有的信托产品等资产到期后发生实质性违约,加之对投资持有的股权投资基金按质押股票市值重新估值,造成巨额亏损,天安财险面临前所未有的财务危机。
当年7月,天安财险与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四家“明天系”险企,因存在违反《保险法》规定的经营行为,被银保监会正式接管。
图源:罐头图库
2024年,天安财险的风险化解取得进展,新成立的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财险”)受让了天安财险的保险业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违约的53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并不在业务转让范围内。
对此,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理事会常务主席支培元指出,“申能财险承接的是‘健康业务’,而债券违约反映天安财险整体偿付能力不足,承接债务可能拖累新公司。这是为了避免风险扩散,优先保障保单持有人权益(金融消费者保护优先级高于机构投资者)。”
余丰慧表示,“对于保单持有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保单得到了延续和保障;而对于资本补充债券持有人而言,则意味着他们需要面对违约的风险,并可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补偿。”
图源:罐头图库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部分“15天安财险”投资人希望申能财险能“伸出援手”,帮助天安财险解决债券兑付违约风波。
从业绩上看,2024年,申能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5.17亿元,同期净亏损24.81亿元。根据偿付能力报告,亏损主要出现在去年四季度,特别是在10月受让天安财险资产包后,导致24.99亿元的商誉减值。
2025年上半年,申能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增至83.33亿元;净利润扭亏为盈,为1.96亿元;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72.99%,较上季度末下降15%。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目前申能财险的收入绝大部分仍来源于车险。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车险签单保费54.73亿元,占比达65.68%。
图源:申能财险偿付能力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为昔日“明天系”旗下的天安人寿,也有一笔2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以下简称“15天安人寿”)将于2025年12月到期,该债券同样在2020年未行使赎回权。
柏文喜认为,“15天安人寿”的处置方式大概率与“15天安财险”一致。“两笔债券条款高度相似,包括赎回权、偿付能力触发、次级属性等,除非地方政府或股东愿意额外掏钱,否则到期(或行权日)宣布暂停付息几乎板上钉钉,后续也将通过展期/减记/债转股在老主体内解决。 ”
今年6月,天安财险和天安人寿均已被吊销保险业务许可证,合计35名人员被处以警告、罚款、撤销任职资格及终身禁业等处罚。
长期以来,保险业债券在投资者心中构筑了安全稳健的坚固形象。然而,“15天安财险”的到期兑付违约打破了保险债券零违约的历史。
据了解,资本补充债券因其发行量大、结构复杂、风险专业性强等特点,天然地形成了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专业市场。
余丰慧指出,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天安财险债券违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一是要加强对投资对象的尽职调查,尤其是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和治理结构;二是要认识到即使是传统上被视为低风险的保险行业也存在信用风险,投资决策时应更加审慎;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这些教训强调了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的必要性。”
图源:罐头图库
余丰慧还表示,这对整个保险行业来说也是一次警示,提醒市场参与者关注中小险企的经营状况和治理结构,“对于大量业务结构相似、公司治理薄弱的中小险企而言,未来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如何提升自身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增强透明度和合规性。”
具体措施上,柏文喜建议,“引入股东或地方政府真金白银增资,优先补充核心资本而非依赖次级债;加快业务结构转型,压降高费用、高保证利率的理财型产品,把资本消耗降下来;行业并购窗口打开,引入健康、养老、互联网等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多元化和治理升级降低融资成本。”
图源:罐头图库
支培元则表示,“天安财险违约事件标志着保险行业非标资产风险显性化,未来监管将更注重风险隔离与市场纪律。中小险企需通过合规化和专业化重建市场信任,而投资者需从‘看主体’转向‘看资产’,强化风险定价能力。”
天安财险53亿资本补充债违约,是中国保险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倒逼投资者、险企共同构建更成熟的风险管控体系。你如何看待此次天安财险债券违约?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