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威龙”破空而出的画面常能刷爆网络——这款隐身战机代表着中国空军的尖端实力。但很多人好奇:既然歼-20已经量产,为什么中国还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非隐身的歼-16?难道“4代半”飞机比“5代”更有价值?
答案要从战场分工说起。歼-20以隐身、突防为核心,像一名潜行的刺客:在对方防空体系密布的环境中悄然突破,打击雷达站、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为后续行动打开通路。它的隐身设计和内部弹舱要求让它在携弹量和种类上受到限制——为了保持雷达截面小,弹舱和弹载能力无法像常规重型战机那样“大口袋”式装载大型远程或反舰导弹。
这正是歼-16发挥作用的地方。歼-16被称作“炸弹卡车”,挂载点多、载弹量大,能携带反舰导弹、远程空空导弹和各类精确制导炸弹,承担压制与消灭地面、海上重要目标的任务。战术上,歼-20负责“开路”和制空,歼-16在敌方防御被打散后以饱和火力收割目标——这套组合思路与美军用F-22配合F-15EX的模式类似。
从成本与产能角度看,隐身机的研发和维护费用高,技术与材料成本不菲;相比之下,基于成熟平台的歼-16研制、量产和维护更经济、速度更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补充大量作战飞机,缓解老旧机型退役带来的空档期。对于需要长期巡逻和持续存在感的海空对峙区域,一架满载武器、能长期巡航的歼-16在“威慑感”上更直观、更实用。
此外,歼-16系列具备很强的电子战和多任务改装能力。带有电子战设备的歼-16D可以干扰敌方雷达与通信,配合无人机展开“先遣—突击”模式:先用电子与无人平台削弱对方感知与指挥,再由有火力的有人机实施打击。这种人机/无人协同,把歼-16的战术价值进一步放大,并非简单的性能比拼就能衡量。
所以,歼-16与歼-20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一个是隐形的尖刀,主攻制空与突防;另一个是重载的骨干,负责火力投送、持续打击和电子压制。未来即便更先进的六代机出现,像歼-16这种多面手仍可能长期服役——正如美军的B-52、老牌平台长期发挥独特作用一样。
归根结底,中国空军追求的是体系作战的整体效能:用不同类型的飞机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才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既有隐身突防的锐利,也有载弹量与持续作战的厚度。歼-20是锋利的矛尖,歼-16则是结实的矛杆,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