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业十三年的基金经理,我深刻感受到资本市场始终处于动态演进之中,特别是在最近一年,高科技与金融深度碰撞,红利与低波策略从边缘走向主流,与之伴生的投资机遇值得期待——这要求我们的认知必须紧跟市场发展大势,保持持续迭代。
2022年以来,中证红利与低波红利指数屡创新高,成为震荡市中少有的兼具追求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的资产类别。然而进入2025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板块异军突起,创业板与科创板强势上行,相较之下红利指数阶段性跑输宽基基准。当光芒暂时褪去,市场开始质疑红利策略的有效性,投资者信心出现松动。
面对这些疑虑,我们坚持认为红利资产可能正处于新一轮价值重估的前夜,其投资逻辑在长短周期均具备坚实支撑。
一、制度变革夯实公司分红基石
中国工业化进程已步入成熟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让位于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这一结构性转变使得传统行业的大规模资本开支必要性降低,企业盈利模式转向技术赋能与精细化管理,由此积累的充沛现金流为持续分红创造了物质条件。政策层面,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分红要求持续强化,叠加央国企市值管理考核的制度红利,股东回报体系正从依赖资本利得向稳定分红进行巨大转变。
二、经济周期孕育估值重估机遇
短期内实体融资成本下行或直接利好红利资产估值修复,但长期定价核心取决于企业盈利水平。红利资产集中分布于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其盈利弹性与分红能力或将形成双击效应。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战略将通过技术壁垒构建、经营效率提升,持续增强企业护城河,这在欧美成熟市场已有充分验证。
三、风险偏好扰动创造配置窗口
当前市场风险偏好快速抬升对红利资产形成的压制可能具有暂时性。经过近一年的估值消化,部分周期行业已逐步出清不利因素,那些真正具备可持续现金流与稳定分红意愿的优质企业,或正显现出难得的配置价值。尽管部分标的因短期主题炒作出现估值透支,但真正优质的红利资产仍被系统性低估。
作为新兴的投资范式,当前红利投资领域可能仍存在策略趋同、工具单一等问题,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对流动性过度反应。但正如科技投资曾经历的认知周期,红利投资的市场认知可能也才刚刚开启,监管导向、价值重估与配置需求的三角共振正在形成。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市场风格的短期轮动,大概率更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红利投资的大时代,可能才刚刚拉开帷幕。
周健 权益投资部 基金经理
? 南开大学金融学硕士、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19年证券从业经验,13年基金管理经验
? 曾就职于海通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部,历任高级分析师、部门副经理,三次荣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11年加入东吴基金,2012年担任基金经理,代表产品(东吴安鑫量化混合、东吴国企改革混合)
? 投资风格:专注低波动策略、红利资产
量化投资经验丰富。擅长大类资产和择时,尤其注重组合风险控制和回撤控制
行业配置能力强。经历三轮完整市场周期,致力根据经济和市场环境变化,寻找投资方向穿越周期
本材料仅供参考。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观点具有时效性。本文内容不应被依赖视作预测、研究或投资建议,也不应该被视为购买、出售任何证券或采用任何投资策略的建议。材料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当前的分析,伴随市场变化可能发生调整。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投资者自行承担任何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后果。
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且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如需购买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