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带娃的家长们聊天,总能听到相似的抱怨:
“现在的孩子精神头就是好,半夜还在床上蹦跶,怎么催都不去睡,现在没上学还好,未来上了学可咋办?”
言语之间满是无奈与担忧。
确实,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明白,早睡早起身体好,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道理大家都懂,可睡眠到底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身高和智力的呢?很多人却说不出来个一二三。
其实,除了人类以外,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都存在类似人类睡眠的休息状态,不过有些动物在睡眠模式上却与我们不太一样。
比如,树袋熊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22小时,一生几乎都在睡觉;而长颈鹿,每天却只需睡1.9小时,并且这1.9小时,还是以多次每次5分钟的形式展开的。
为啥同为哺乳动物,睡眠模式却如此天差地别?
其实,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物种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也藏着人类睡眠的奥秘。
很多人觉得睡觉很简单,往床上一躺,眼睛一闭,做几个梦,一夜就过去了。
然而,睡眠的实际过程却没那么简单。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睡眠以 90 - 110 分钟为一个周期循环推进,每个周期又包含非快速眼动(NREM)、快速眼动(REM)、浅睡期、深睡期等阶段。
浅睡期占睡眠时间比例较大(50%左右),在此阶段,人体的呼吸、心率、体温都趋于平稳下降状态,身体得到放松。
深睡期则是恢复体力和精力的关键阶段,我们白天忙碌损伤的细胞、消耗的脑力,会在此阶段得到修复。
REM阶段则是大脑高度活跃的阶段,此间大脑不仅会处理和巩固白天的记忆,还会调节白天产生的各种情绪。
三个阶段分工协作,为我们身体与大脑第二天正常“开机”提供保障。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曾联合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研究人员招募了数千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将他们按照睡眠时长分为不同组别,持续跟踪观察数年。
结果发现:睡眠充足的孩子,在身高生长方面表现更优,睡眠不足的儿童则更容易出现体重超标或者肥胖问题。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也曾选取了200名6-12岁的孩子,通过脑电图监测他们的睡眠质量,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测试。
结果发现:睡眠质量高的孩子,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明显优于低质量睡眠组。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过结论都相差无几,即孩子睡眠质量的高低不仅关乎其身高,还关乎其智力。
科学研究发现:睡眠期间人体各项激素,比如生长激素、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抓住这些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孩子不仅大脑发育好,个子也长得高。
多项科学研究证实:睡眠,尤其是深睡眠期间,大脑会形成更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这也就意味着,睡眠阶段学习和记忆的形成比清醒时更容易、更有效,睡眠质量好的孩子,在智力上更具优势,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研究发现,人体内生长激素分泌的第一个高峰期,通常在22:00-24:00之间。
根据睡眠周期推算,我们若想抓住生长激素分泌的“黄金期”,为孩子智力和身高发育主力,就需要让孩子在 21:30 之前上床睡觉。
虽然很多家长不支持晚睡,但却不反对早起,尤其是老人,恨不得一大早起来,就把孩子喊起来出门遛弯、呼吸新鲜空气。
却不知,此时恰是生长激素分泌的第二个小高峰,此时叫醒孩子,也会打断孩子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影响身高。
此外,人体内还有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也遵循昼夜分泌规律。
白天,皮质醇水平逐渐下降,到了清晨醒来前达到高峰,提高我们的警觉性和抗压力,帮助人们从睡眠中醒来。
如果此时猛地把孩子叫醒,不仅会打乱皮质醇正常的分泌节奏,还会让孩子因突然中断深度睡眠而产生强烈的疲惫感与烦躁情绪,影响接下来一天的精神状态、学习效率。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1 - 2岁儿童每日睡11 - 14小时,3 - 5岁睡10 - 13小时,6 - 13岁睡9 - 11小时。
晚上不肯睡,早晨不想起,似乎成了现代娃的“标配”。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呢?以下是我给禾禾培养睡眠习惯时总结的几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 大人做好榜样
现在孩子之所以晚上不睡,是因为父母睡得晚,孩子6岁前,依赖父母,父母不睡,孩子自然很难入睡。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若想孩子早睡,就必须先自己早睡,制定一个上床时间,到点洗漱、关灯睡觉。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和娃躺在一起,躺了很久都没用?原因要么是孩子过于兴奋,要么是睡眠环境不容易入睡。
睡前1小时不让孩子做剧烈运动,看电子产品,玩激烈的游戏,试着改成讲故事、听音乐、泡温水澡等助眠环节,关上卧室的窗户,拉上卧室的遮光窗帘,营造一个天黑要睡觉的环境。
躺着躺着他或许就睡着了……
你家孩子一般晚上几点睡觉?几点起床?你认为孩子的身高、智力与睡眠有关吗?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