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诸神退位,未来若干年推演
想到了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的是,来得如此迅不及掩耳,来得如此淬不及防。
两年前,我写过一组文章《》。
如果有基金圈的吴晓波,一定会对2019-2025这五年,再来一本《激荡》。
只不过,上半场是爆款基金,基金抱团股和明星基金经理;下半场是信仰崩塌、抱团瓦解和大佬“隐退”。
2018年之前,如果你还对“房住不炒”将信将疑,到了这几年,金融从业者,也千万不要对“共同富裕”心存侥幸!
不多说了,结合多年从业经历和业内人智慧,斗胆推演下未来行业的几种可能。
1、明星基金经理“出清”仍将继续,或退任高管,或出走私募,或投奔机制更灵活的民营公募,或远走他乡…
借用《投名状》庞青云一句台词“这一仗很难打,很多兄弟要…”。
2、再有明星基金经理离任,不必如临大敌,“拆弹”带来的恐慌效应,在边际递减;也不必自作多情,除了媒体人和较真的基民,没多人在意你姓甚名谁。
3、没有明星经理的时代,只有时代的明星经理。即便你横空出世,炸裂扬名,也可能是黯然退场。
选择悄无声息的告别,并不是你不优秀,而是没人再喜欢过去的叙事,也不必垂涎新的叙事,他们也有被时代抛弃的一天。
4、公募依然重要,只是缺了谁都能过,互联网没有记忆,历史留给后人写,只不过,它不再是小镇做题学霸的理想之地。
有位高管曾断言,未来几年,四十万亿,五十万亿,都会不期而遇,但会沦为一个平庸的行业。
是当卷王,还是当苟王,自己选。
5、公募内部加速两极分化,接下来,或许并不需要那么多公司,也不需要那么多同质化产品。
从券商案例看,公募兼并重组或是大势所趋,但推进的最大障碍是,它依然承接着很多人的就业,尤其是…
6、这几年,主动权益持有体验不好,存在很多人的因素,这也是被动投资大行其道的底层逻辑,固收加有望再加把柴火。
基金经理从神位退下,个人品牌渐渐让位于团队品牌和公司厂牌。
降费率下,公募毛利率均值回归,虽不会沦为瓶装水,被动投资的同质化,更需要凸现厂牌的差异化,品牌化,基金营销更加透明化,互联网化,更需要借鉴消费品营销的他山之石…
先写到这里,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