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全球战斗机数量和质量的领头羊,但根据美国著名军事媒体《军事分析》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空军目前的战斗机数量已达到2018架,首次超越美国空军的1808架,领先了210架。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空军在战机规模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是自1949年空军成立以来的首次。
这一数字突破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提升,它还标志着中国空军战略的重大转型。过去,空军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国土防空,而现在则向“攻防兼备”的战略目标转变。中国的高端战机及其作战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中国空军在与美国的空中对抗中逐渐占据竞争优势。这一转变也意味着全球空中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数量优势:76年的积淀
中国空军的数量优势并非偶然。据《军事分析》透露,中国空军的现役战机呈现出“梯次分明、国产主导”的特点。具体来说,歼-10系列是中国空军的中型多功能战机主力,现已拥有750余架,包括多个型号(A/B/C/S)。这些战机承担着国土防空和战术支援的任务,其中国产歼-10C搭载了涡扇-10B发动机,作战半径达到1300公里,雷达反射面积减少至0.05㎡,使其综合性能迈入四代半战机的行列。
歼-11系列则专注于空优作战,拥有450余架,其中歼-11BG经过现代化升级后,装备了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可达到300公里,并且能够发射霹雳-17导弹,这让它成为四代半战机中的“空中哨兵”。歼-16系列则因其12吨的载弹量而被称为“炸弹卡车”,规模达到350架,成为全球最大的一型重型多用途战机群。此外,歼-16D作为电子战型号,超越了美国的EA-18G“咆哮者”,可以对500公里范围内的敌方雷达进行压制。
中国空军的另一大亮点是歼-20,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已经超过300架,广泛部署于五大战区,单日出动数量可突破200架次,已成为空中作战中的“尖刀力量”。此外,还有歼-35和160架俄制苏系列战机(如苏-27/30/35)作为补充,进一步增强了战机体系。
相比之下,美国空军的1808架战机中,很多已经过时,面临“老龄化”和“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美国的F-15C/D和F-16C/D机龄分别超过30年和32年,接近设计寿命极限,频繁发生事故。即便是相对较新的F-35A和F-15EX,也只能占到美国战机总数的25%,无法填补大量老旧机型退役后的战力空缺。
更重要的是,美军的四代半战机数量非常有限,只有218架F-15E和8架F-15EX,而中国在同类机型上已达到900架,数量上是美军的3.5倍之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质量突破:高端战机与体系能力
尽管美国在五代机领域有一定领先优势,总共有628架F-22A和F-35A,但中国的五代战机数量已经接近400架,而且其战机的质量、性能以及战力上逐渐超过了美国的F-22和F-35。
歼-20配备了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霹雳-15超远程导弹,探测距离达到400公里,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5㎡,在隐身性、探测能力和武器射程方面均优于F-35。歼-20的双座版歼-20S还能够搭载电子战吊舱,配合无人机执行穿透打击任务,拓展了作战场景。而歼-35作为海空军通用的五代机,其隐身性能世界第一,远超F-22,其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1平方米,比F-35小了十倍多。歼-35可携带鹰击-18反舰导弹,预计将在2030年前部署200至300架,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的双隐身体系。
在生产能力方面,中国也表现出了明显优势。歼-20的年产量已经突破120架,歼-16年产量为80至100架,歼-35一旦进入大规模量产后,中国的隐身战机年产量预计将达到300架,达到美国的3至3.5倍。美媒预测到2028年,中国五代机总数将突破800架,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超越美国。
未来展望:五年后的空中力量格局
展望未来,中国空军的核心目标已从单纯的“数量优势”转向“质量跃升”。老旧战机正逐步被新型战机替代,且下一代新战机的研发进程也在全球领先。成飞的歼-36(最大起飞重量55吨,作战半径3000公里)和沈飞的歼-50(定位为舰载六代机)原型机已完成试飞,预计2030年前服役,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已经全面落后。
76年前,中国空军刚刚成立时,只有百余架缴获的老旧战机。如今,经过数十年的积淀,中国空军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空中力量之一。中国航空工业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的突破,不仅使空军实力大幅提升,也让中国在面对外部技术封锁时具备了更强的应对能力。
这场空中力量的较量,其实本质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从技术研发到工业产能,从战略规划到体系建设,中国正稳步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目标。未来,随着空中力量格局的进一步演变,中国将在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