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就是黄金。黄金在过去几年呈现出了上涨行情,它的行情特点基本上是短期的快速上涨之后进入到一个震荡区间,再过一段时间之后突破震荡区间再进入到上行的趋势节奏。从今年来看的话,今年上半年尤其是四月份金价也是短期呈现出了比较快速的上涨,尤其是在三月份到四月份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和当时的一些地缘形势的变化都引发了金价的短期快速上行,当时也是来到了3500美元/盎司左右的高点。
此后从四月中下旬一直到九月份,金价还是处在震荡区间,而九月初也是突破了震荡区间,当前也是来到了4200美元/盎司以上的位置。这轮行情突破一方面是有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催化,同时近期金价的再度快速拉升其实也是受到了中美新一轮贸易冲突等事件的影响。
我们回到黄金本身的分析框架上来讲,传统来看黄金主要是看美债实际收益率、美元指数,和避险需求等分析逻辑。从美债实际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的角度来看,降息周期显然是利好于金价的表现。而从避险的因素来讲,今年宏观层面确实也发生了很多突发性事件,包括中东的一些冲突事件以及贸易争端等等,其实都使得全球的避险需求有一定的抬升。
另外,从2023年以来,金价上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央行购金,在2022年之前,全球央行购金的体量基本上就是400到600吨左右的水平,但是2022年之后,全球央行购金的体量就提升到了1000吨以上。相比于全球每年4000吨到5000吨左右的黄金需求来讲,它的向上波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剧烈的,也是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新增需求体量。而中国央行在今年9月份也是继续增持了黄金,已经连续11个月去增持黄金。
所以从央行购金的角度上来讲,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的去美元化需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一方面是地缘形势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美国债务等问题也是导致大家有一定的去美元,或者增持黄金储备的需求。所以在过去几年,全球央行包括中国央行都有比较强的购金需求,当前来看中国央行的黄金储备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从央行购金的节奏上来讲,从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能够发现,当金价短期快速上涨的时候,央行购金的具体数量短期会有所放缓;但是一旦黄金出现震荡调整,央行还是会加大或者说恢复它的购金,所以我们觉得黄金从交易层面来说向下还是有一定的支撑。
当然,短期来讲黄金还会面临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从避险的角度上来讲,一方面中东和谈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进展;另外从中美贸易冲突的角度上来讲,短期确实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可能就会看到比如说高层的会谈、后续中美具体的一些贸易谈判等等。一旦地缘冲突、贸易争端出现了缓解的信号,那对于黄金的避险需求就会有一定的冲击。
另外,十月底也会看到本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的落地。如果说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那短期市场可能也会有一些买预期卖事实的动作。市场可能又会进入到新一轮的观察期,所以短期黄金快速上涨之后市场上也会有一些兑现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我们觉得金价短期上涨也是反映了一些未来的降息,包括短期避险需求带来的刺激。短期可能金价会进入到震荡的行情。但是从中长期的维度来看,从央行购金、全球去美元化需求、以及美联储还会延续降息路径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还是会看好黄金的中长期表现。
对于权益投资来讲,黄金股相比金价的波动或者说弹性相对会更强一些,它的上涨往往是在金价突破震荡区间或者短期开始起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黄金股票的涨幅相对会更大,会快速地去反映金价的表现。但如果说金价的涨幅趋缓之后,从历史来看,黄金股票可能就会进入到横盘震荡或者阶段性调整的状态。
当前金价短期确实有一定的超涨,如果大家关注黄金基金ETF(518800)、黄金股票ETF(517400),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可以采取逢低分批或者说逢低定投等形式来布局,能够规避一些短期的波动。
整体来看,有色矿业板块多数细分领域供需呈紧平衡,中长期受益于美联储降息与下游需求景气。矿业ETF(561330)跟踪中证有色矿业指数,聚焦矿产资源类公司,龙头集中度高,工业金属、黄金、稀土合计占比超50%,更贴合金属价格上涨逻辑,建议投资者逢低关注。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