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2025年的白银市场崩盘,起因竟然是几个印度网红的短视频。
这听着有点魔幻,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
故事要从今年4月说起。当时一位名叫Sarthak Ahuja的投资银行家在社交媒体上发了条视频,告诉他近300万粉丝:现在白银与黄金的比价是100比1,这意味着白银被严重低估了。
这条视频赶上了佛光节——印度人购买黄金的吉日,结果迅速走红。
从那以后,印度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鼓吹买白银的内容,大家都在说金价都涨疯了,银价肯定也得跟上。
这种社交媒体造势的威力,在传统金融市场是很难预测的。
要知道,印度向来是黄金消费大国,排灯节期间购买珠宝纪念财富女神拉克希米是几百年的传统。
但今年情况变了,数亿信徒把目光从黄金转向了白银。
10月18日排灯节当天,印度最大的贵金属精炼厂MMTC-Pamp India历史上首次出现白银库存告罄。
而且这波抢购潮赶上了我国的假期,因为我国是黄金主要供应国,所以印度交易商把目光投向伦敦市场。
结果他们发现,伦敦那边的情况也不妙。
全球白银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伦敦是全球白银价格的制定地,那里的金库虽然持有超过360亿美元的白银,但问题是,这些白银大部分都被ETF投资者锁定了。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关键因素:所谓的"白银贬值交易"。
2025年初以来,因为对美元稳定性的担忧,全球投资者疯狂买入白银ETF,总共买进了超过1亿盎司。
这波操作本来是为了对冲美元风险,没想到却把伦敦市场的可流通白银给榨干了。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总统的互惠关税政策让交易商们提前动手,把超过2亿盎司的白银从伦敦运往纽约仓库,想赶在征税之前完成转移。
这一来一去,伦敦市场的"自由流通量"在10月初已经降到不足1.5亿盎司——而这个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可是有2.5亿盎司。说白了,就是可用库存已经撑不住日常交易了。
根据咨询公司Metals Focus的数据,隔夜借入白银的成本飙升到年化利率200%。
这是什么概念?正常情况下借钱的年化利率也就几个百分点,现在直接涨到200%,说明市场已经极度缺货了。
摩根大通作为印度最大的贵金属交易商和重要的金条供应商,大约两周前就告知客户,10月份已经没有可供交付给印度的白银,最早也要等到11月。
虽然摩根大通拒绝对此置评,但这个信号已经很明确:供应链真的断了。
上周末,伦敦白银市场彻底崩了。各大银行不愿意报价,因为客户的电话打爆了,大家都在抱怨买不到货。
交易员们说,买卖价差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交易几乎无法进行。更离谱的是,不同银行的报价差异大到可以套利——在一家银行按卖出价买入,同时在另一家银行按买入价卖出,立即获利。这在如此庞大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是极其罕见的功能失调迹象。
周五,银价一度突破每盎司54美元的历史新高,随后又暴跌6.7%。
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让疲惫不堪的交易员们想起了45年前亨特兄弟试图垄断市场的那场危机。
其实白银市场的紧张状态不是一天两天了。
根据白银协会的数据,过去五年白银需求一直超过矿山和再生金属的供应量。
说到底,这次白银危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印度社交媒体的炒作、排灯节的传统需求、美元贬值交易、特朗普关税政策、光伏行业的长期消耗。
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不算什么大事,但凑到一起,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有时候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