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在釜山会谈后,一向以“关税大棒”横行国际的特朗普,突然签署行政命令调整对华关税时,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这是“破冰信号”,也有人认为这是“战术性停火”。但实际上,这看似意外的“让步”,是中国凭借实力迫使美国做出的结果,而非美国出于善意的举动。
特朗普上台后,对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日本、欧洲和韩国等一贯强硬,迫使他们签署一些被外界称为“丧权辱国”的贸易协定。然而,面对中国,他的关税武器却首次失灵。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没有按照美国的设想行事。

当美国利用“301调查”施加压力时,中国以对等的反制措施作出回应;当美国试图通过限制大豆、科技等领域来卡住中国脖子时,中国直接停止了大豆采购,并加强了稀土管制,甚至启动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一系列反击,让特朗普的制裁措施成了国际笑话。
举个例子:美国曾公开表示“在一年半内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而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也曾宣称,“两年内将建立替代供应链”。然而,现实是,稀土产业链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从矿山勘探到提炼技术,再到环保标准和商业化运营,西方国家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而到了那时,中国的稀土技术可能已经进入下一代阶段。
尽管美国在部分关税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但细看特朗普签署的行政命令条款,仍然埋伏着许多隐患:

1. 芬太尼关税仅减半:虽然关税降低了一部分,但惩罚性关税的法律依据依然存在,并且一年后,美国随时可以恢复制裁。

2. 监督条款留下了后门:特朗普明确表示,美国将“持续监督中国的履约情况”,而解释权完全掌握在美国手中。这意味着,只要美国愿意,随时可以宣布中国“违约”,重新翻脸。
3. 缓冲期策略:美国需要这一年的时间来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稳定选民情绪,并且加速建立“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联盟。
这种“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玩法,美国早就习惯了。正如特朗普曾在北美自贸协定的谈判中反复改变立场,国际规则在他眼里不过是工具而已。
那么,中国为何会在这场“战术性停火”中选择同意?原因很简单:中国同样需要时间。
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芯片攻坚到高端制造的突破,再到能源的自主,每一项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这短短一年的窗口期,足以帮助中国完成三项重要工作:
1. 巩固外贸基础:通过“一带一路”进一步深化与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合作,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2. 攻克卡脖子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高端技术领域的瓶颈。
3. 构建韧性供应链:推动产业链多元化,避免“卡脖子”问题的再度发生,防止整个产业陷入被动局面。

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不要指望别人给你春天,要把锄头握在自己手里。”
回顾这场贸易战,中国能够打出翻身仗,关键在于两点:
1. 稀土的控制:全球90%的稀土提纯产能都在中国,美国的F-35战机电机、激光武器等都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
2. 反制措施的精准性:从大豆到汽车零部件,中国的关税清单精准打击了美国选举中的关键州。
然而,技术优势并非永远存在。未来,中国必须在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技术体系。就像北斗系统打破了GPS的垄断,华为的5G技术逆袭了美国的封锁——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稳占一席之地。
特朗普的“让步”并非出于施舍,而是中国用实力争取来的喘息机会。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博弈从未停止,今天的休战只不过是为明天的博弈积蓄力量。
中国的未来,不能依赖他国的妥协,而是要靠自己的强大。当中国的芯片不再依赖台积电,当C919大飞机飞行遍布全球,当“一带一路”连通起亚非欧——回顾今天的贸易战,我们会发现,这只是中国崛起道路上的一块磨刀石。
如今,曙光已现,吾辈应自强不息,在变局中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