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冯德莱恩的专机便降落在首都机场。
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带着微笑踏上中国土地,在社交平台X上迅速发文:“值此欧中建交50周年之际,我坚信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合作。”言语间充满乐观,仿佛中欧关系的新篇章即将翻开。但就在同一时刻,大西洋彼岸传来一声惊雷——特朗普在人工智能峰会上悍然宣布,美国将对“绝大多数贸易伙伴”征收15%关税,矛头直指欧盟。
时钟指针刚划过上午,冯德莱恩还在与中国高层握手寒暄,特朗普的铁拳已重重砸向欧洲经济。这出戏剧性的冲突,瞬间将全球贸易舞台变成了火药桶:一边是欧盟寻求合作的急切脚步,一边是美国的无情绞杀。
欧盟的困境就此拉开序幕:它还能在美中夹缝中全身而退吗?
特朗普的行动绝非突发奇想。早在7月初,他就频频放风,威胁对欧盟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到了24日当天,彭博社援引内部消息证实,美国已敲定对欧盟商品征收15%的“最低关税”,涉及范围覆盖汽车、机械、农产品等核心领域。回顾过去几个月,特朗普步步紧逼:4月初他扬言20%关税,随后又提高到30%,8月1日生效在即。欧盟首席贸易代表舍夫乔维奇在18日的闭门会议上悲评估,谈判彻底破裂。数据显示,欧盟去年对美贸易额高达1.68万亿欧元,每天46亿欧元的往来如今悬于一线。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在峰会上冷嘲热讽:“美国不会浪费时间与多数国家讨价还价。”欧盟的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沃尔沃第二季度利润暴跌就是明证。
面对这记重拳,欧盟内部乱作一团:德国总理默茨警告美国“反应冷淡”,法国则主张强硬反制。
特朗普(资料图)
但特朗普显然吃准了欧洲的软肋——他要用关税从欧盟“抽血”,填补美国财政窟窿。
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本应是欧中关系的转折点。今年恰逢欧中建交50周年,欧盟期待借此峰会“重新平衡关系”。她在X上的表态看似真诚:“此次峰会是推进合作的契机,能为未来50年定调。”但背后是欧盟的深深焦虑:全球贸易战阴云密布,美国关税大棒挥下,欧洲急需中国这根救命稻草。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也强调“坦诚讨论”,希望化解争端。
然而,现实远比愿景骨感。中欧高层会晤在24日上午匆忙举行,会后新闻稿却寥寥数语,仅强调气候合作可能推进。欧盟的算盘很明确——它想借中国之力对冲美国压力,甚至提出三大条件:断绝与俄罗斯经贸、解决“产能过剩”、取消稀土管控。这些要求暴露了欧盟的短视:它以为手握筹码,实则早已外强中干。
中国外交部此前的表态已露端倪,从“应中方邀请”改为“经双方商定”,暗示期待值骤降。冯德莱恩的飞机刚落地,就撞上了冰冷现实:互利合作的宣言,在特朗普的关税风暴中显得苍白无力。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中国立场始终如一:主权不容干涉,合作基于平等。面对欧盟的三大条件,中方毫不让步。原因简单而深刻:第一,欧盟没资格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稀土管控、产能调整都是中国自主决策范畴;第二,欧盟筹码已耗尽,过去一个月反华论调此起彼伏,冯德莱恩曾试图“祸水东引”让美国针对中国,北约秘书长吕特更是叫嚣“先解决俄罗斯再对付中国”。这些言行彻底透支了信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2日就点明关键:“中欧合作应为世界树立多边主义典范,而非受制于外部压力。”数据支撑着中方的底气:欧盟97%的太阳能板、43.8%的电动汽车电池依赖中国进口,活性药物成分和稀土供应链更离不开中方。讽刺的是,欧盟一边高喊“去风险”,一边无法割舍中国市场。
中方看得透彻:合作是双向的,欧盟若想玩“两面三刀”,中国不介意顺势而为——德国汽车供应链加速向华转移就是例子。欧洲工业的“失血”,反而成了中国的机遇。
欧盟的惨痛教训是:中方的话,它明白得太晚了。中国始终主张“独立自主的欧洲符合多边主义”,但欧盟沉迷于骑墙游戏,直到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落下才如梦初醒。
24日的会晤结果证明,冯德莱恩未能拿到任何实质性成果——欧盟的“反骨仔”策略,终致两边不讨好。经济上,美国关税将加速欧洲“失血”,中国则继续吸纳外溢工业;政治上,欧盟信誉扫地。中方早在7月初缩短峰会议程,已预示了结局:合作需以尊重为前提,而非施压。如今,欧盟站在十字路口:若继续摇摆,只会被美中“薅秃”;若清醒过来,或可借力中国重拾竞争力。
特朗普(资料图)
但历史没有如果——当特朗普的15%关税在8月1日生效,欧盟的阵痛才刚开始。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本应是和解的序曲,却成了战略失误的墓志铭。中欧建交半世纪的机遇,终因欧盟的糊涂而蒙尘。
这一次,欧洲该好好听听中方的话了:多极世界容不下骑墙者,唯有真诚与独立,才能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