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谈判开始之前,美国先向中国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不断把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作为话题,威胁如果中国不停止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便会对中国商品加征500%的关税,这无疑是对中国的“二级制裁”。随着关税谈判逐步临近,中方已经明确表示强烈反对,整个谈判氛围紧张且充满火药味。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轮强势施压显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回顾5月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双方曾暂时达成某种缓和协议,美国曾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24%的额外关税,仅保留了10%的基础税率。然而,短短两个月后,美方再次拿出关税大棒,并提出500%这一极端数字,显然意在通过这种极限施压方式在谈判前占得心理优势。
从经济角度分析,这种威胁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500%的关税如果真的实施,几乎相当于中美贸易全面断裂,而美国也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反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估算,如果贸易战进一步升级,美国的GDP可能会在2025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远高于中国可能承受的影响。而美国企业与中国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尤为紧密,特别是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等领域,短期内很难找到其他可替代的供应来源。
那么,特朗普政府为何依然选择冒险进行这种强硬的施压?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美国的政治博弈。2025年对特朗普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中期选举将对他后期的政治生涯产生重大影响。他迫切需要向国内选民展示他在对华政策上的强硬立场,尤其是在制造业回流和“美国优先”政策上兑现承诺。而且,作为共和党的领袖,特朗普还需要在选举中巩固支持基础,贸易战本就一直是他的核心竞选策略之一。通过这种极限施压,特朗普既能试探中国的底线,又能塑造自己“坚决不妥协”的形象,一举两得。
面对美方的挑衅,中国则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7月16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美方的单边制裁违反国际贸易规则,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回应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经济方面的信心,也反映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成熟和坚定。
回顾过去几年的贸易战,中国积累了不少应对经验。在2025年4月的中美关税战中,美国曾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而中国则迅速反制,实施了125%的关税。尽管贸易受到短期冲击,但中国企业调整迅速,不仅将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和墨西哥,还加速国产化替代,特别是在半导体和医疗器械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如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已大大降低,而美国的消费者仍在为高关税导致的价格上涨而埋单。此外,中国手中依然握有几张王牌,尤其是对美出口的农产品。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依赖深重,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今年年初,中国曾暂停了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这一举动导致了美国农场主的库存积压,价格暴跌。如果美方继续加大制裁力度,中国完全可以再次施展这一“武器”,对特朗普所在的农业州形成打击。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掌握着全球80%的稀土加工产能,而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对稀土的依赖极为严重。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掌控,不仅是经济博弈中的一张重要王牌,也影响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军工业链条。
然而,中国并非一味硬碰硬。在5月的日内瓦会谈中,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灵活性,暂停了部分反制关税。这表明,中国的策略是“斗争中求合作”,在坚持核心利益的同时,尽量在可控范围内寻找谈判空间。毕竟,全面脱钩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
这场中美贸易博弈的结果,可能会取决于双方谁能更好地承受压力。对于美国而言,持续加征高关税已经开始反噬自身经济。通用汽车最新的财报显示,由于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二季度的净利润大幅下降了35%。如果特朗普继续推进这一政策,美国企业的反对声势必会更加高涨。
对中国来说,尽管经济具备强大的韧性,但出口型企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挑战。6月中国的出口数据虽然超出了预期,但这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企业在关税生效前进行的“抢出口”行为。如果美国真的实施500%的关税,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遭遇重创。
这次贸易争端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较量,更涉及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以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为借口实施制裁,实际上是在试图切断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经贸联系。而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长臂管辖。中国外交部已经明确表态,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是完全正常的,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不应受到外部干涉。这一立场不仅捍卫了国家利益,也坚守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历史已经证明,美国这种单边主义的霸凌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欧盟曾因美国对伊朗实施二级制裁而遭遇过严重后果,现在他们对这种制裁态度更加谨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然不会接受这种不合理的要求。
因此,未来的中美贸易关系很可能进入一个“边打边谈”的新阶段。双方都明白,完全脱钩既不现实也不明智,但必须保护各自的核心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局部的摩擦将成为常态,但全面对抗的可能性较低。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华为为例,尽管遭受美国的严厉制裁,华为不仅成功实现了5G基站的去美化,还在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类似的成功案例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行业逐渐增多。
这场中美贸易争端,表面看似经济问题,实则是一场发展模式与国际秩序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施压遏制中国的发展,但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历史趋势,也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