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在8月24日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似乎揭示了美国关税政策已经触碰到极限。他直言:“不会因俄中贸易关系对中国征收新关税。”这句话的背后,是美国对华关税大棒走到死胡同的无奈。万斯承认,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平均征收的关税已高达54%,这已经构成了极为严厉的制裁,美国再无多少加码的空间。
这一表态与万斯此前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反差。在距离特朗普首次扬言对中国加税不足三周的时间里,务实派的声音竟然压过了鹰派,充分反映出美国国内围绕对华政策的激烈拉锯。到2025年8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平均税率已经飙升至54.5%,这一数字来自多个层面的关税叠加:对多数商品征收的10%对等关税;覆盖所有中国产品、没有豁免的20%“芬太尼关税”;再加上301条款、232条款下的额外加成税(如钢铁50%、汽车零部件25%);以及2025年5月新增的跨境电商小包裹税(54%从价税或100美元/件从量税)。种种措施叠加,几乎已封死了继续加税的可能。
特朗普原本期望通过关税来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现实却极为残酷。数据显示,仅关税政策就让美国进口成本增加了3200多亿美元,比最初预测高出1300亿。以电力变压器行业为例,美国严重依赖中国钢材,本土产能无法填补缺口,导致基础设施项目频频延期。与此同时,消费者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陡增,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苹果、特斯拉等公司也被迫将部分供应链转移至越南、印度,但短期内根本难以完成替代。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俄贸易关系展现出强大韧性。俄罗斯能源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而中国的汽车、手机等产品则反向流入俄罗斯,双边贸易量迅速增长。这种互补关系不仅抵消了部分美西方制裁效应,还在政治层面形成了强大支撑,使美国的关税政策显得徒劳无力。万斯在采访中也透露,美国已多次与中国各级政府沟通,希望中方协助推动乌克兰局势降温,这意味着贸易问题很可能成为美方寻求合作的筹码。
面对美国压力,中国并未退缩。早在2024年,中国就开始大力拓展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市场,推动人民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5%,但对东盟、中东的出口却逆势大增,显示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此外,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也成为关键筹码。2025年4月,美国对华再度挥动关税大棒后,中国立刻启动反制,加强对美稀土出口管制。稀土是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资源,美国国防部甚至警告,如果稀土供应中断,美军两年内将难以维持部分武器系统的生产。通用电气、特斯拉等企业随即向白宫施压,要求缓和政策,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战略优势。
特朗普政府过去还曾把钢铝关税提高到50%,涉及风电设备、轨道零件、压缩机等400余类产品,总出口额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但如今,这些措施已经开始反噬美国自身,越来越多的企业巨头,如英特尔、高通,都公开反对芯片出口限制和高关税政策。万斯的最新表态,很可能预示着中美贸易战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新阶段。
在斯德哥尔摩,中美双方已达成初步共识:一是由技术团队细化关税目录;二是由联合智库制定中长期产业竞争规范;三是推动两国立法机构配合配套措施。这一系列安排显示,双方或许正在尝试从对抗走向管理竞争。
关税战没有赢家,就连美国副总统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至于美国下一阶段是否会对华采取“缓和措施”,关键取决于特朗普政府能否在维持强硬姿态的同时,正视国内经济和企业界的巨大压力。换句话说,美国或许会在舆论上继续高调对华放话,但在实际政策执行上,趋于务实和缓和的可能性正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