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尼克松访华后双方决定在北京和华盛顿先设联络处,方便接触与沟通。可是围绕联络处的安保问题,很快就起了冲突——美国坚持由自家海军陆战队负责使馆安全,而中方坚决反对。
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允许外国军队在国内活动。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这是中国领土,安全由中国负责,外军不能在北京随意驻扎。谈判一开始,双方就这点反复较劲,过程紧张且多次拉锯,最终中方以巧妙且坚定的方式取得了让步。
中方提出了三个限制性条件,把美方所谓的“特权”逐条剥离:一是不能以“海军陆战队”名义出现,必须改称“使馆警卫小队”,从军队的光环中去掉;二是出了办公区门口,不能穿制服,必须换便装,不准公开以军人身份出现在北京街头;三是严禁携带武器,所有枪械刀具要上保险柜,谁违反就要承担后果。这个安排在当时看起来就是在有礼貌地“去军化”。
1973年,美方的这支护卫队在妥协后进入北京,但磨合并不顺利。刚来没多久,他们就发生了几起令人不满的事件,表现出军队惯有的傲气和越界行为。中方当场强硬回应,一度要求全部遣返。美方派驻负责人不断来交涉,甚至基辛格也亲自飞来说情。为避免局势扩大,中方最终没有将其全部驱逐,但在既有条款基础上又追加了严禁以任何军队名义开展活动的规定。
然而美方并未彻底改掉“习惯”。不久,陆战队以所谓“海军陆战队联合会”的名义向各国使团发出垒球联赛邀请,这实际上是试图建立军事性质的交往网络。中方对此零容忍,直接将相关人员驱逐出境,表明了严格执行规则的决心。
到1976年,随着双边关系进一步回暖,美方再次提出让海军陆战队返回北京。中方经过审慎考虑同意了,但重申之前设定的那些限制毫无例外要执行。从此,这支驻京的陆战队在名义和行为上都受到了严格约束,变成了一支在中国特殊规则下活动的部队。
他们生活在近乎透明的“玻璃盒”里:不能穿军装上街、不能公开训练,出门必须便装,随身无武器,甚至连晨跑、公开体能训练都被限制。长期下来,这些原本训练有素的士兵也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军容风貌,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为什么不干脆把他们全部赶走?许多中国专家认为,保留这支队伍反而更有战略价值。一方面,他们是“在场的规则示范”:只要美国人在这里,就必须按中国的规矩行事,这本身就向世界传递了主权意识与秩序观。另一方面,这支队伍成了中美关系的一个敏感杠杆——关系好时它存在,关系紧张时对其施压就能快速传达外交信号。虽然他们并不是实质上的“人质”,但在象征和政策操作上确实成了中国手中一个可用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