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就在中美官员刚结束一次视频会谈,气氛看起来有所缓和、双方准备坐下来好好谈的时候,不到24小时,特朗普就亲自出手,宣布可能征收高达155%的关税,威胁如果谈不拢,就直接“掀桌子”。
这哪还像谈判,更像街头吓唬人的把戏。显然,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暴露出美国在贸易问题上进退两难、心里虚的窘境。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刚与中方负责人完成视频通话,双方讨论顺利,并表示几天后准备在马来西亚会面,寻求缓解贸易摩擦的办法。贝森特甚至乐观地说,事态“已经降温”,一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稍微松了口气,认为长达数年的贸易战终于有了休战的希望。
然而,还不到一天,特朗普就打破了这种刚刚出现的缓和。他提出三项对中国的条件:一是放开稀土出口限制,二是管控芬太尼流入美国,三是增加对美大豆采购。稀土是美国制造高端武器和飞机必需的关键材料;芬太尼问题则是美国自身禁毒不力后的甩锅;增加大豆购买则是为缩小贸易逆差、安抚农民利益。
紧接着,在与澳大利亚总理会面时,特朗普当着媒体的面又说,月底会与中国会晤,他对达成协议“充满信心”,但随即甩出155%关税威胁,并暗示可能在11月1日生效。这意味着,如果谈判失败,美国会把关税直接拉到顶格。
为了理解155%的关税有多高,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成本100美元,征收155%的关税后,就要额外缴纳155美元关税,加上其他成本和利润,美国消费者几乎不会购买,这生意根本做不下去。这不仅会打击中美贸易,还可能造成“经济脱钩”,影响全球供应链。对两国和世界经济都是不利的:中国企业可能失去订单,工人受影响;美国消费者则需支付更高价格,加剧通货膨胀。
特朗普表面上追求“公平贸易”,实质是按“美国优先”原则行事,要求一切都符合美国利益。这种策略看似强硬,实际上反映出美国在贸易战中自身也面临巨大压力:中美经济联系紧密,如果彻底冲突,美国也难承受,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民怨增加,都会转化为对总统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精准反制措施,让美国切身感受到贸易战的反作用力。
因此,特朗普政府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边用高关税施压,一边释放善意信号,为谈判争取更多筹码。比如,他在涉及台湾问题时,语气有所缓和,不再像以前那样炒作“中国威胁论”。中方态度明确:谈可以,但压迫核心利益绝不让步。中国有庞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不会轻易被压垮,同时也有能力进行精准反制。
总体来看,特朗普抛出155%关税,更像谈判前的施压手段,目的在于为元首会晤争取更多有利条件。但贸易博弈从未有真正赢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场较量的下一步,关键在于月底会谈是否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场大国博弈不仅牵动全球经济,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接下来的发展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