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国外军事网站公布了一组数据,说我们中国空军的现役战机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美国空军,成为了世界第一。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的心里肯定是又激动又自豪,感觉一个“中国空军的时代”来临了。
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回想七十六年前,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我们的人民空军只有寥寥几架飞机,“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那份心酸与坚定,至今让人动容。从当年的“飞两遍”到如今的两千多架战机,这个变化确实是天翻地覆的。但是,在我们为这份成绩感到高兴的同时,或许更需要用一种朴素和平静的心态,来仔细看看这份“世界第一”的成绩单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理解它。
首先,这个“第一”,最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这是咱们扎实工业能力的体现,数据显示,中国空军的现役战机达到了2018架,而美国空军是1808架。在数量上实现反超,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和惊人的制造产能。
咱们的战机队伍,现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轮廓,就像一支结构合理的球队,有前锋、有中场、有后卫。歼-10系列,像是灵活敏捷的中场主力,数量有七百多架,承担着国土防空和日常战备巡逻的重任;歼-11系列,像是专注防守的空优战机;而歼-16系列,则是重装出击的“炸弹卡车”,载弹量大,功能全面,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重型多用途战机群。更引人注目的是高端隐身战机,歼-20已经装备了三百架,部署到了五大战区,它的改进型和双座型也在不断列装。再加上已经开始服役的歼-35,我们在隐身战机这个顶尖领域,也建立了可观的规模。

最关键的是,这些战机,从最轻型的到最重型的,从非隐身的到隐身的,几乎全部都是我们自主研制生产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想造多少,用什么速度造,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相比之下,美国空军的战机队伍虽然依然强大,但普遍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他们的F-15、F-16等主力机型,很多都已经飞了三十多年,机体老化,故障率自然就高。虽然他们也有先进的F-35和F-15EX,但新旧交替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新飞机交付的速度,有点赶不上老飞机退役和故障的速度。所以,我们在数量上的超越,是我们持续、稳定、高效的制造业能力带来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们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和“体系”。现代空战,早就不是二战时期飞机互相追逐格斗那么简单了。它打的是一个体系,是整套系统的对抗。飞机好比是拳头,但拳头要打得准、打得狠,还需要预警机、电子侦察机、数据链和加油机、运输机的配合。
在体系化建设方面,我们的进步同样巨大。我们的空警-500预警机,性能世界领先,加上有运油-20加油机的支持,可以在天上停留非常长的时间,就像一个移动的空中指挥所,能同时监控、指挥大批战机作战。我们还有专门负责电子干扰、压制敌方雷达的歼-16D飞机,这在现代空战中至关重要。这些辅助机种的完善和强大,使得我们的战机群不再是孤零零的拳头,而是一个协调运转的有机整体,战斗力是成倍增长的。
从战机本身的质量看,我们的进步也是实实在在的。歼-20配备先进的雷达和超远射程的霹雳-15导弹,在关键性能上已经对标甚至超越了国外同类先进装备。而且,我们战机的“年龄”普遍很新,这意味着更好的技术状态、更高的出勤率和更低的维护成本。打仗不是比谁家的老古董多,而是比在关键时刻,能起飞多少架状态良好的先进战机。

看看我们国家今天的发展局面,我们的利益已经遍布全球。我们需要稳定安全的海洋通道来运送货物和能源,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来安心搞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空军,就像是我们家门口和海外利益生命线上的“守护神”。它意味着别人不敢轻易来挑衅,意味着我们有能力捍卫自己的领空和安全,意味着在关键时刻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宁。这不是为了侵略别人,恰恰是为了让别人不敢侵略我们,是为了“止战”,是为了保卫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