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四宣布了一项重磅消息:将对中国的关税从57%降低到47%。这项决定来得既迅速又出乎意料。关税下调10个百分点,看起来像是美国在做出一定的让步。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宣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稀土争端已得到解决,芬太尼产品的税率也被直接减半,而且中国还要重新开始购买美国的大豆。这些举措似乎在表明,美国愿意做出一些让步,解决贸易争端。
然而,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美国之所以作出这些调整,背后其实是因为自己撑不住了。从今年4月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不让步。美国起初信心满满,认为通过加税和列出一份又一份的清单,中国企业最终会妥协。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采取了精准的反击措施。比如,稀土资源的管制打乱了美国的高科技产业链;美国的大豆出口受阻,让中西部的农场主措手不及;即便是芬太尼问题,中国也采取了实际行动,迫使美国找不到继续施压的借口。
表面上,特朗普宣称这是一次外交胜利,但实际操作上这更像是一次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虽然政府方面轻描淡写地将其称为“策略调整”,但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被迫的刹车。

这种表面和实际上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特朗普从一开始的强硬转为现如今的让步?从他激动宣布关税下调的内容来看,显然,这背后隐藏着美国国内的一些压力。为了保住面子,特朗普的贸易代表格里尔甚至补充说明,部分产品的关税仍有可能达到100%。但这种补充说明反倒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像是为了保留最后的面子。
美国的民众和企业,尤其是普通家庭,已经承受不起持续的关税压力。数据显示,由于高额的关税,每个美国家庭的年均支出额增加了1800美元,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小数目,生活压力陡增。而且,今年3月,美国的核心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6.8%,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物价飞涨,民众的不满情绪也随之上升,尤其是服装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了60%,这让白宫不得不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警报。

企业方面也早已感到无法承受。根据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的调查,67%的中小企业因关税壁垒面临破产的风险。这些曾经默不作声的企业开始积极向国会和政府施压,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了强大的暗流,渐渐动摇了美国强硬政策的基础。
但最具威胁的反弹还是来自特朗普自己的支持基础。曾经把他推上总统宝座的农业州,现在成了贸易战的受害者。中国的反制措施直接打击了这些州的农产品出口,尤其是大豆和猪肉,导致这些农产品库存严重积压,农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随着民调显示,特朗普在部分传统“红州”的支持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这一政治反弹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继续施压的代价。毕竟,当他的选民开始动摇时,强硬政策就会被迫做出调整。

面对美国的强硬施压,中国的反击则显得更加精准而克制。中国充分利用了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巧妙地将这种依赖转化为反制的有力工具。最关键的一招就是控制稀土的供应。稀土是美国高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关键原材料,涉及从芯片到精密发动机,再到军事产品等多个领域。美国科技巨头和五角大楼因此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最终,美方不得不在这场较量中做出让步。当特朗普宣布关税下调时,他特意提到,中国的稀土供应问题已经解决了。虽然这话听起来轻描淡写,但背后却暗示了双方在这方面达成了某种协议,美国也因此做出了让步。

农业领域的反击同样有效。中国通过灵活调整美国大豆等农产品的进口节奏,不仅打击了特朗普的支持基础,还为自己争取到了新的谈判筹码。当双方重新坐上谈判桌时,中方提出了将美国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放宽,这无疑展示了中国的积极姿态。

另外,在外交领域,中国的主动出击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芬太尼问题曾是美方施压的一个借口,但这一次中国主动提出加强对芬太尼及其前体物质的管控合作,拆除了美国的这一“炸弹”,并让自己从被动局面转为主动。
这场看似突然的政策转向,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互动。10月30日的中美首脑会晤过程中,原定的三到四小时会谈实际只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就匆忙结束。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问题等敏感议题在此次会谈中并未被提及。这一举动显示出,双方为了确保核心经济议题的顺利达成,刻意避免了引发更大冲突,为后续的“交易”铺平了道路。

最终,双方的交换结果非常清晰:美国获得了中方在芬太尼管控和部分农产品市场准入上的承诺,而中国则成功争取到了10个百分点的关税下调。这是一次务实的交换,双方都能带着“成果”回到国内,为各自的民众交代。

特朗普通过这次会晤宣布自己取得了“合作成果”,并给出“12分”的高评价,而中国则收获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市场反应则更加直接,消息一出,美股三大指数纷纷大涨,依赖中国市场的苹果、特斯拉等公司的股价更是创下新高。而作为避险资产的国际金价则大跌了近200美元,显示出市场对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缓和的乐观预期。

这次关税风波的暂时平息,并不是出于某一方的善意,而是冷静现实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中美之间博弈逻辑的重大变化,单靠单边施压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
美国的内部脆弱性,从消费者账单到选民支持,再到企业压力,已成为强硬政策的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精准的反制能力,证明了自己有足够的韧性来应对外部挑战。

这场博弈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新阶段。美国民众和商界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最新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民众支持与中国进行友好接触,这一比例较2024年上涨了13个百分点。而在中国市场上运营的美资企业也保持着较强的信心,78%的企业表示计划继续或增加在华投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冲突的完全结束。正如美国一些盟友所说,贸易战本质上是一场“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游戏。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关税下调只是让这场激烈的对抗暂时降温。

未来,博弈的天平如何倾斜,将更多取决于各自的内部治理和发展耐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