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出手了,这次他将目标瞄准了曾经的“朋友”——印度。7月30日,特朗普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布消息,宣布自8月1日起,美国将对来自印度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此外,还将对印度追加一笔“罚款”,尽管具体金额未公开,但言辞之间显现出这是一次不带客气的“惩罚”措施,完全不像是谈判,反而更像是带有强烈火药味的“警告”。
那么,为什么特朗普突然将火力对准印度呢?他在声明中直言不讳,指责印度的关税过高,尤其是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高得离谱,还存在许多非关税壁垒,这让他非常不满,甚至感到“恼火”。表面上,美国似乎是在为贸易不平衡寻求补偿,但特朗普的言辞背后,显然还有更复杂的原因。事实上,他在声明中还“提旧账”,批评印度长期从俄罗斯进口军事装备和能源,并且与俄罗斯和中国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指责印度在关键时刻没有站在美国一边,还强调“现在正是大家希望俄罗斯停止行为的时刻”。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设定的执行日期是8月1日,也就是他并没有给印度留太多的谈判时间。这一举动暗示他对印度的耐心已经用尽。对于印度而言,尽管还未做出正式回应,但据多方消息称,印度政府已在内部紧急讨论应对策略。两名印度官员透露,新德里决定在8月1日前不会做出进一步让步,计划将谈判拖延到8月中旬,目标是力争在9月或10月达成一个全面协议。换句话说,印度希望等美国冷静下来,再重新启动谈判,避免在压力下仓促签署协议。但问题在于,特朗普的风格向来是“今天发火,明天政策就变”,印度若是拖延,恐怕难以如愿。
不仅如此,这一次,特朗普给予印度的“特殊待遇”令所有人侧目——额外的罚款。虽然罚款金额没有明确透露,但特朗普清楚表示,这笔罚款是因印度的“不当行为”而来的。换句话说,印度一方面脚踩两只船,不愿向美国完全妥协,另一方面还继续与俄罗斯保持亲密关系,这令美国极为不满。因此,美国不仅对其征收关税,还加重了“惩罚”的力度。这一行动远不止贸易层面的争执,更是夹带了深刻的地缘政治信号。
从美印的贸易结构来看,美国对印度的逆差非常明显。今年,美国与印度的商品贸易总额达到了1290亿美元,而印度的贸易顺差则接近460亿美元。然而,尽管逆差巨大,印度在市场开放问题上的态度却非常坚决——尤其是在农业和乳制品领域,印度始终没有表现出放松管制的意愿。印度一直将农业和乳制品看作国家的“命脉”,因此在贸易谈判中死守这些行业不放,转基因大豆、玉米等美国商品始终无法进入印度市场,美国的牛奶也被严密阻挡。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印度有近一半人口依赖农业生计,而每家农户养的奶牛只有两三头,面对美国大规模养殖的农场产品,印度农民承受不起市场冲击。如果对美国做出让步,其他国家也会要求同样的待遇,进而打开“潘多拉魔盒”,因此印度自然不愿轻易妥协。
特朗普显然不是一个愿意接受拖延的谈判者。对他来说,他需要的不是“慢慢谈”,而是“立刻见成效”。此次加税实际上就是一种逼迫印度明确态度的手段,让其不再“骑墙”,不再在两大强国之间游走。然而,印度显然也不是软弱的存在。据报道,印度已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了反击性关税的通知。文件中指出,美国对印度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将导致约28.9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印度打算用同样的方式对美国进行报复,征收约7.25亿美元的关税。可以看出,印度并不打算坐以待毙,而是准备以牙还牙,给美国施加压力。尽管这份“报复声明”没有明确列出具体的产品和税率,但更多的是一种策略性的“警告”,通过这种方式向美国传递出态度。
此外,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在关税生效前也发表了强硬言辞,明确表示:“我们所能达成的贸易协议必须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赶在最后期限前仓促达成协议。”这番话清晰地表明,印度并不会为了避免在8月1日前没有协议而牺牲自身的核心利益,特别是在农业和乳制品领域。而特朗普则通过贸易代表格里尔发声,表示美国更看重的是“好协议”,而非“快协议”。由此可见,双方的态度都非常明确:没有人准备轻易让步。
至于最终的谈判结果会如何发展,暂时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美印贸易战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在特朗普亲自“拍板”后,印度势必将面临更加艰难的选择。如果印度依然继续战略摇摆,不做出明确选择,那么它将不得不为其“骑墙”行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