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中国商务部对外宣布了关于原产自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和泰国的苯酚进口反倾销措施的期终复审结果,决定维持原有的税率和政策。这份裁定的公布时间颇为引人注目,距离9月3日中国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大阅兵,仅仅相隔六天,时机上的微妙耐人寻味。
巧合的是,在同一天,中国也正式公布了参加9月3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与阅兵式的嘉宾名单。名单显示,已有26个国家的领导人确认出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以及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是金正恩,此次将是他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访华,而且还排在名单的第二位。这一安排立刻引发日韩及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密集解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主要国家仅派出前政要或低级别代表,被普遍视为一种外交上的“冷处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8月24日,日本政府甚至通过外交渠道向多国递交照会,劝说他们不要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理由是担心“过度聚焦历史问题可能会加剧区域紧张”。然而这一动作很快遭到中方强烈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次日的记者会上直言,日本的做法严重违反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中方已提出严正交涉。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此前的8月20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还以私人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这种行为与日方声称的“避免历史政治化”的立场形成了强烈对照。
而在这一敏感时间点,中国商务部的公告显得格外意味深长。公告明确写道,经期终复审调查发现,如果取消原有反倾销措施,极有可能导致苯酚倾销重新发生。因此,中国决定继续对来自美、欧、韩、日和泰国的苯酚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延续2019年既定标准,例如美国企业最高287.2%,欧盟30.4%,泰国28.6%。这一税率幅度之高,直接体现了中方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防范态度。
苯酚作为化工产业的关键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树脂、电子等多个领域。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25年7月公布的数据,中国苯酚的年表观消费量已达480万吨。其中进口比例虽已从2019年的35%下降到如今的18%,但美、日、欧等地区的产品仍凭借价格和品质优势占据部分市场,尤其是在高端领域。考虑到中国每年需求超过200万吨,若海外倾销卷土重来,冲击的不仅仅是单一产业,而是整个工业链条的稳定与发展。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常规的贸易救济措施。然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审视,其背后的时机选择无疑别有深意。根据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中国此次行为完全合法合规。商务部在公告中强调,复审期间已充分审查各方提交的意见与证据,最终裁定是在充分论证与数据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的,并非仓促应对。但外界也注意到,从日本发出外交照会到中方公布复审结果,仅仅相隔四天,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可避免地引发联想。
更令人玩味的是两份名单的高度重合。此次受邀并确认出席大阅兵的国家,如俄罗斯、朝鲜、印尼、塞尔维亚等,并未被列入苯酚反倾销清单;而那些拒绝派高级别代表参加纪念活动的国家,却大多赫然在列。这种精准对应不一定是刻意为之,却恰好传递出中国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更为成熟的策略:不主动挑衅,但绝不会放弃在规则内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这份反倾销名单不单是一纸经济文件,更像是一份“提醒清单”:无论友近还是疏远,只要损害贸易公平,中国就会依规采取措施。这不是情绪化的对抗,而是一种冷静的战略回应。可以说,中国的外交和贸易政策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不再停留于“强烈抗议”或“坚决反对”的口头层面,而是通过规则、行动和制度来明确表态。
有人会问:中国是否故意掐着点在外交上“打脸”西方?答案未必。更可能是中国自有节奏,该纪念的纪念,该复审的复审。只是恰好与西方的“集体缺席”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让对方显得被动。简单来说,就是“你用外交冷落示意,我用贸易措施回应”,双方并未撕破脸,但信号已清晰传递。
其中,日本的表现尤为典型。一边劝阻他国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一边首相又亲自供奉靖国神社,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逻辑矛盾。难怪中国最早在2019年就将日本列入反倾销税的对象,如今继续延长也算顺理成章。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嘉宾名单中仍然出现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他多次在公开场合为南京大屠杀事件道歉,呼吁日本正视历史,他的个人参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日方的单一姿态,也显示出日本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整体来看,中国的举动并未偏离现有国际规则框架,反而彰显出在制度内运用政策工具的能力与自信。或许美欧日韩未曾预料,中方会在遭遇外交冷遇后如此迅速从贸易层面做出回应。但中国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自身立场:既然你们一再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那我便严格按规则办事。反倾销调查、复审、取证、公告,环环相扣,完全合乎WTO程序。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只能愤怒或沉默的国家,而是能够在体系内熟练施展手段的成熟大国。世界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恐怕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