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之间的三天闭门会谈刚刚落幕,在中方代表启程离开之前,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当年施加的关税也被世贸组织裁定为非法,这一结果是否足以阻止他未来继续推动全球范围的关税政策,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披露的消息,当地时间8月27日至29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赴美,与美国方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深入会谈。这场会谈高度保密,没有对外发布任何细节。虽然有媒体捕捉到些许风声,但从中美双方外交部门的官方表态来看,几乎没有明确确认。这种“遮遮掩掩”的谈判模式,让人只能通过零星的只言片语去推测其中的博弈。会谈结束时,李成钢代表中方留下了十二个字:“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句话听似平常,却分量极重。它既是外交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方划出的底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没有使用“深入”“建设性”等常见的外交辞令,这意味着双方在关键议题上并未取得突破。
其中“相互尊重”四字绝非客套。特朗普政府此前提出两项要求:一是要求中国全面放开稀土出口;二是要求将美国大豆的进口量增加三倍。这两点对中国来说都极为棘手。稀土是关乎战略安全的重要资源,中国掌握着全球九成以上的产能,几乎所有高科技武器、新能源产业都对其有高度依赖。若轻易放开出口,就等于交出了战略主动权。而大豆需求若按照美方要求大幅增加,不仅会导致国内市场消化不良,更会直接冲击农民的利益。因此,李成钢的表态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合作并非不可,但不能单方面牺牲中国的核心利益。
这种态度和中方在其他国际争端中的表现一脉相承。正是凭借稳固的产业链优势与规则意识,中国在经贸谈判桌上展现出不卑不亢的姿态。美方希望利用关税施压,同时又在稀土、大豆等领域谋取更多利益,但中方没有妥协。那句“通过平等对话协商管控分歧”实际上已经亮出了底线:要谈可以,但不能以高压和不合理的条件为前提。三天的密谈未能达成共识,本身就证明了中国在核心问题上没有退让。
与此呼应的是世贸组织的最新裁定。就在中方表态落地不久,WTO专家组认定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征的关税属违法行为。早在2018年,美国便以保护钢铁和铝产业为名实施关税,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经过长达四年的调查,世贸组织最终认定美方理由站不住脚,因为当时并不存在战争或严重安全威胁。这一裁决虽然在执行上充满不确定性,但至少在规则和道义层面揭示了美国滥用规则的事实。美方过去多次选择性执行裁定,不利时便推诿甚至否认世贸组织的权威,因此此次也极可能延续老路。然而,这一纸裁定至少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害国提供了正当反制的依据,也在国际舆论场上削弱了美国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激烈博弈的同时,也留下了缓冲空间。双方同意暂缓实施24%的关税,为期90天。这一安排表面上是降温,但本质上仍是“边谈边打”。这三个月既是观察期,也是实力比拼期。美国急于确保稀土供应,因为兰德公司的研究指出,一旦稀土供应中断,美国七成以上的国防承包商将在短时间内停产。而中国则在严格管控的同时,依法批准部分合规出口申请,保持战略资源的灵活调配。
与此同时,美国在半导体领域也做出有限松动,表示会放宽部分产品的对华出口限制,但最先进的技术依然牢牢掌握在手中。这种“有保留的开放”,与其在关税上的态度如出一辙:既想获利,又不愿承担风险。接下来的90天,中美必然继续角力。中方凭借完整产业链与稀土等资源优势,同时借助WTO的规则加持,展现出充足的底气;而美方则依托其技术优势与市场体量施压。
整体来看,中美之间的经贸较量,已不仅仅是关税的拉锯,而是原则与规则的较量。中方提出的“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既是对美国的提醒,也是对自身定位的宣示。而世贸组织的裁定虽然难以立刻改变现实,但至少让国际社会看到:规则依旧存在,公道仍有人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