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近日宣布以22亿美元采购20架中国歼-10CE多用途战斗机,每架价格超过1亿美元,这一消息瞬间在南亚军事圈掀起不小关注。对孟加拉来说,这是一轮现代化升级的“重大跃进”,也会让邻国印度空军在区域力量对比上多出一个现实变量。媒体普遍解读为,孟加拉在南北两端的压力下,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完成自身空中力量的提升。
这笔交易正值区域紧张局势加剧之际,同时也映射出孟加拉与印度关系的持续微妙。孟加拉把这笔投入视作其2030年前后部队现代化规划的核心支点,计划覆盖到2036年的培训、维护与后勤保障等环节。官方信息显示,22亿美元将分阶段由2026-2027财年执行拨付,并通过政府间框架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及其子公司合作,确保战机交付和整个生命周期的支持。首批歼-10CE预计在2027年底交付,到2030年后,孟加拉空军将形成两个中队的战力。
与此同时,印度空军最近又高调吹嘘“辛杜尔行动”的辉煌战绩,试图以此巩固空中自信心。但孟加拉的这笔采购,实实在在地把印度从“南亚霸主”的想象中拽回现实:一旦新机进入南亚空域,印度在北部和东南部都将面对新的压力和对手,原本以为稳固的区域主导地位,可能会被重新审视。对印方来说,这意味着必须更认真地评估自身的空中优势和战备状态。
就技术层面而言,歼-10CE并非普通的改良型。它被定位为4.5代战机,具备鸭翼布局、较强的机动性、并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PL-15/PL-10等导弹,综合能力在隐身、电子战及对空远程打击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业内评估认为,结合PL-15等导弹,歼-10CE在200公里级别的对空能力上具有一定“打招呼”的距离;在电子战与雷达侦测方面的综合水平,也对同级别对手形成明显挑战。相对而言,印度空军现有的阵风(Rafale)系列、苏-30MKI以及Tejas Mk1A在隐身、电子战、雷达探测与综合火力配备方面仍存在差距,若孟加拉真正形成以歼-10CE为核心的新一线力量,印方的区域竞争格局将不得不重新评估。
孟加拉在地面层面也在加速部署和布局。达卡的科克斯巴扎尔与巴里沙尔基地正在新建硬化机库并完善雷达网,借以优化歼-10CE的进驻和日常维护能力。官方预计,2027年首批战机即可交付落地,2030年形成两支中队的稳定作战力量。此举意味着孟加拉空军将从过去以歼-7等老旧机型为主的体制,向具备现代化综合作战能力的新型空中力量转型。
地区层面的反应并不止步于孟加拉。北部邻国巴基斯坦也在推进高端装备采购计划,传闻包括歼-35等先进机型的考虑。南北两端同时出现的升级步伐,使印度空军面临“夹心饼干”般的压力:如何在连锁的区域竞争中保持优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此前印度在宣传自己的“强势”与“天赋优势”时,现实层面的挑战正在逐步显现,外国竞争对手的进步让印方的自我定位需要更理性地更新。
展望未来,南亚空域的力量对比可能会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孟加拉引入歼-10CE并逐步形成两大中队的力量,将直接影响孟加拉周边的防空态势与空中拦截能力,也让印巴两端在空中对抗中的变量增多。印度若要维持区域领先地位,可能需要在装备更新、战斗机组合、后勤与训练体系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提升,甚至考虑引进更先进平台以填补自身短板。至于辛格所代表的“口号式”自信,外界则更关注的是实际作战能力、持续性投入与战备水平的全面提升。
总之,孟加拉此次大手笔的歼-10CE采购,不仅是其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也成为考验印度空军在区域内竞争力的新现实。区域安全态势因此而呈现出更复杂的格局,谁能在“时间、资金与技术”的博弈中保持持续优势,仍需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