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中国一拳打中了美国的七寸,特朗普气急败坏要报复,用的还是老招数!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放话,称当前形势紧张,美国需要 “做好贸易战准备”。
与此同时,特朗普也发文威胁对中国加征关税100%,但他强调中美会晤没有取消,还是想和中方见一面。
这两条消息接连落地,传递出什么信号?前几个月刚降温的关税摩擦,难道真要卷土重来?
特朗普第二任期刚开局,就抛出了 “公平与对等计划”。
听着挺像那么回事,追求贸易平衡嘛。
可仔细扒开内容看,哪是什么平衡?完全是把美国的标准当 “全球通用法则”,压根不管国际分工的基本规矩。
4 月那波升级还记得吗?美国先出手,对华加征 104% 关税。
中方很快跟上,84% 的反制关税落地,成了全球第一个硬刚美国单边措施的国家。
短短十天,双方关税飙到 145% 和 125%,这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快。
后来日内瓦、伦敦、瑞典以及马德里四次会谈让人松了口气。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下该稳了吧?
结果呢?最后一次谈判结束才过去一个月,特朗普政府就翻脸了,一句 “中国贸易行为未达预期”,又把压力拉满。
这根本不是政策摇摆,而是 “极限施压” 的老套路,用关税像坐过山车似的忽高忽低,打乱中方节奏,逼着在关键领域让步。
尤其是美国海关的操作,对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特意豁免关税,说明他们要的根本不是什么全面贸易平衡,就是盯着中国产业升级的要害,想卡脖子。
但关税战的代价,是谁在真金白银的买单?
特朗普之前嘴硬,说关税带来的 “一点干扰” 能接受。
可数据不会说谎。
4 月关税生效后,美国 CPI 的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环比涨了 2.3%,电子产品直接飙到 4.1%。通胀压力本来就没缓解,这一下更是火上浇油。
美国零售联合会的调查更直接,72% 的中小进口商被迫涨价,38% 的企业干脆裁员。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小老板的愁眉苦脸,多少普通人的饭碗危机?
中国这边当然有压力,但反制措施看得出来是精准算计过的。
稀土就不说了,就说针对美国船舶的特别港务费,10 月 14 日就要生效了,一开始每净吨 400 元,2028 年要涨到 1120 元。
为什么挑这个领域?看数据就懂了,美国海运业靠中美航线一年赚 200 多亿美元,中国港口承接了美国对华贸易 60% 的船舶停靠。
这一拳,正好打在美国的痛点上。
更关键的是,中方一直守着 “对等” 底线。
8 月主动暂停非关税反制,既是给谈判留余地,也是亮明态度:你要是继续施压,反制的招有的是。
这次面对新的关税威胁,中国的打法明显变了,不再是被动接招,而是一套组合拳。
政策层面能看到三重防线:
一是船舶港务费和关税形成 “双反制”;
二是给受影响企业开绿灯,出口退税加急办、信贷贴息跟上,帮着渡难关;
三是在多边领域发力,和东盟升级自贸协定,零关税商品扩到 95%,对冲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
企业的应对也很务实。广东有家电子设备厂商,直接在马来西亚建了组装厂,把 “中国造” 变成 “东盟造”,避开高额关税。
虽然成本多了 15%,但保住了美国市场 30% 的份额。这年头,活下去、稳住份额就是胜利。
而且这个时候,国内市场的托底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上半年国产替代设备销售额涨了 37%,就算出口受点影响,国内需求能接住一部分。“内循环” 这张牌,正在慢慢起效。
特朗普政府已经把关税当成了 “万能钥匙”,可现实的约束越来越多。
美国联邦法院之前就裁定,4 月的关税政策越权了。
这说明什么?美国内部,行政令和司法体系已经掰上了手腕。
再看外部,欧盟、日本这些盟友根本不跟着起哄。
7 月美欧签的贸易协议,基础税率才 15%,远低于美国的预期。想搞 “全球围堵”?门都没有。
内部有分歧,外部没帮手,光靠自己硬撑,能撑多久?而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开放的门不关,但核心利益绝不让。
稀土管制、船舶反制,全是瞄准美国的优势领域,从没碰过民生领域。从日内瓦到马德里的会谈,也一直愿意坐下来谈。
这种 “刚柔并济”,既不让单边行动得逞,也没把合作的路堵死。
其实历史早有答案,全球化发展到这个份上,贸易战是没有赢家的。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或许能闹一阵,但改不了中美经济互补的本质。美国农民还在为大豆出口发愁,中国企业也在担心芯片供应。
当两边都疼的时候,回到谈判桌找共识,不才是最实在的选择吗?
这场风波的结局,不会是 “谁赢谁输”,而是看中美能不能在竞争里找到共存的法子。这对两国是考验,对全球贸易体系,更是一场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