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0日的美澳合作签约仪式上,特朗普突然向中国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如果中国不尽快坐上谈判桌签订协议,就将面临157%的高关税。这一强硬表态令世界为之一震。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两天后的10月22日,特朗普便态度转变,公开表示不会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加征关税,理由是希望保持友好关系。这一迅速反转的举动让人感到猝不及防。
与此同时,一组令人关注的数据浮现出来:2025年前三季度,中美贸易额下滑了15.6%,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了16.9%,但中国的外贸总规模却增长了4%。另一则消息来自美国大豆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至今未从美国采购一船大豆,这一情况是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而以往这个时候中国的订单量早已突破千万吨。
特朗普所提的157%关税,实际上是在现有30%关税的基础上,再加上100%的额外征税,才算得上这个高数字。但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并未发布正式的政策文件或实施细则,这样的威胁看起来更像是没有实际行动的言辞。
在这一威胁背后,还出现了美澳签署的《关键矿产与稀土开采及加工供应保障框架协议》,双方宣称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各投资10亿美元,推动85亿美元的项目,企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现实很快揭示了这一计划的难度。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指出,尽管协议强调要覆盖全产业链,但澳大利亚85%的稀土提炼技术仍然依赖中国,所谓的加工项目至今仍未见任何实质进展。
在美国国内经济困境的背景下,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显得更加苍白。根据搜狐网的报道,美国农场主面临45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许多农民发现,今年他们种植的大豆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每英亩大豆亏损至少25美元。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已经归零,过去这一时期的采购量可达1300万吨,而巴西趁机将对中国的出口占比提升至74%。
制造业方面也同样困难重重。例如,密歇根州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商透露,每当中国产芯片关税提高10%,每辆车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800美元,而去年该公司已经裁掉了15%的员工。此外,美国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法律风险。美国最高法院已决定在11月审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合法性。如果最终判定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违法,美国可能需要退还高达1万亿美元的税款。
中国则迅速做出了反制回应,且每一步都精准有效。9月29日,中国国务院修订了《国际海运条例》,明确规定可对歧视性措施采取反制措施,为未来的行动铺路。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扩大了稀土出口管制范围,新增了0.1%含量标准,这一举措直接打击了美国军工和芯片产业的核心利益。同日,中国交通运输部也宣布了对美方歧视性港口收费的反制措施,并在10月14日正式实施。
这些反制措施并非冲动之举,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占比降至14.7%,但对东盟的出口比重上升至18%,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出口增速超过了20%。尤其在半导体领域,中微公司已经成功进入台积电的生产线,国产化率突破50%。
中国在谈判中的立场始终明确:不拒绝对话,但绝不屈服于威胁。针对特朗普提出的明年初访华签协议的提议,中国表示,若要进行实质性谈判,必须先取消剩余的10%关税,停止实体清单制裁,拿出诚意再谈。这种务实的态度让特朗普的口头承诺失去了影响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使全球经济陷入困境,最直接的受害者是美国自己以及其盟友。美国大豆协会透露,在10月14日的某一天,本应发往中国的大豆货轮中,有7艘暂停出港。北达科他州立大学预测,今年美国主要作物的种植者将损失450亿美元。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联邦政府停摆,特朗普政府为农民提供的150亿美元援助计划也被迫搁置,现在的美国农民陷入了前路茫茫的困境。
随着11月最高法院对关税政策的审理以及中美经贸谈判的临近,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将迎来关键节点。无论最终谈判结果如何,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单靠威胁和施压无法达成协议,靠政治表演无法赢得市场。而中国凭借强大的反制能力和经济韧性,已经证明,不会在压力面前妥协;而美国则通过国内的经济痛苦,展现了单边主义所带来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