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往吉隆坡的空军一号上,特朗普对随行记者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的强硬立场:“他们必须做出让步,而我们也会。现在我们准备对他们征收157%的关税。我认为他们是无法承受的压力,他们希望减轻这些关税,而我们也希望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

经过近五小时的首次会谈后,美方的主要负责人——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的团队向外界宣布,这次会谈“非常有建设性”。而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的中方团队则表现得十分沉稳,他们没有急于表态,也没有马上回应特朗普的威胁。

经过一天多密集的磋商和反复的博弈,中美双方最终在多个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10月26日的吹风会上表示,双方讨论了包括出口管制、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问题、以及如何扩大贸易等议题,甚至还涉及到美方对华造船业实施的301调查等争议问题。他指出,接下来双方还需要完成各自的内部审批程序,才能推进接下来的工作。

这次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于10月24日至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吉隆坡的选择本身也有其深意,马来西亚不仅是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还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其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达到1818万吨,2024年开采量预计达到130吨,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在飞往吉隆坡的途中,特朗普对记者提出了三项要求: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加强打击芬太尼的力度、以及放松稀土出口限制。这三项议题准确地击中了美国国内的一些关键痛点,因而成了本次谈判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减少对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依赖,马来西亚成了他们拉拢的重要对象。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建立了全球仅次于中国的最大轻稀土加工厂,并计划在2025年扩大生产,目标是满足全球1/3的轻稀土需求。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中美经贸谈判的首日磋商持续了近五小时,双方围绕多个关键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又专业的讨论。李成钢副部长事后透露,讨论涉及了具体的议题,包括双方都关心的出口管制、对等关税的延长暂停期、芬太尼问题以及禁毒合作等敏感话题。

与此同时,特朗普却在空军一号上突然加码,通过媒体向中国施压。他一方面在谈判中提到双方要“各让一步”,另一方面却威胁称如果达不成协议,就会继续或者增加157%的对华关税。这种“谈判桌上讨论,桌外施压”的策略,正是美方惯用的谈判手法。

面对美方的软硬兼施,中方保持冷静,并没有被情绪左右。会谈结束后,中方团队并未像美方那样急于对外释放积极信号,也没有回应特朗普的威胁。这种沉稳的态度,正是中方在外交谈判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确保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稳扎稳打、策略沟通。

这也表明,美方的“极限施压”策略在当前的谈判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威慑力。尽管特朗普喊出了157%的关税威胁,但据彭博社的数据,截至10月22日,中国每一天仍有约10亿美元的商品进入美国,显示出两国经济深度绑定。而且,特朗普的威胁更多是为了回应国内农业州选民的关切,因为大豆订单直接影响他们的选票,芬太尼问题则是美国社会的长期顽疾,稀土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国制造业的命脉。特朗普其实是在利用外部压力来转移内政焦虑,但中方早已洞察了这种策略。

经过一天多的紧张讨论和反复磨合,中美双方在上述议题上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共识,虽然这只是初步的阶段性进展,但至少为后续的沟通奠定了基础。李成钢副部长在评价谈判进展时直接表示:“美方立场坚硬,中方维护利益的态度也同样坚定。”这句话概括了整个谈判的特点:美方在不断争取利益,而中方则坚持底线,既未让步,也未陷入僵局。
接下来,双方需要回到各自国内,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这意味着当前达成的共识仍处于“纸上协议”阶段,必须经过各自国家的审批流程,才能真正实施。因此,谈判成果的落实仍需要一定时间,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中美之间的关键矿产博弈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的23%,但却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供应,从开采到加工几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美国近年来对稀土的焦虑日益加重。尽管美国不断投入资金,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特朗普甚至签署行政命令,推动稀土来源的多元化,但效果并不显著。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美国的投资和努力远未达到能撼动中国稀土供应链主导地位的程度。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的60%以上,加工环节更是控制了约92%的全球产能。2020至2023年间,美国约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都来自中国。更重要的是,中国2024年还将对七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度,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掌控了高端制造业的“命脉”。

美方在减少稀土依赖方面的努力无疑困难重重,南非矿业专家梅内尔就曾指出,西方国家在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上行动迟缓,强调如果美国真的想挑战中国的主导地位,必须加大投入,迅速发展关键矿产,而光靠口号是无法撼动中国的。

与美国的单纯“去中国化”策略不同,中国则采取了更具战略眼光的方式。面对西方国家的围堵,中国没有硬碰硬,而是通过帮助像马来西亚这样的中等资源国发展稀土产业链,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产业优势。例如,马来西亚在2024年底实施禁令,禁止出口未加工稀土矿,中国随即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援助,并希望通过与国家关联公司合作共同推动,这不仅帮助了马来西亚,也稳固了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美国的这波操作势头不足,而中国手中仍有不少王牌。除了稀土,中国还掌握着药品等更为关键的供应链,这些产业优势为中方在谈判桌上提供了坚实的底气。

对比中美两国的策略可见,美方通过“拉帮结派”和“威胁施压”希望替代中国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则通过合作与产业链建设加深与资源国的联系,将自己的优势深深嵌入全球供应链。这种方法不仅更稳固,也更难以被替代。

特朗普的谈判风格一贯是“极限施压”,他在空军一号上的言论就是这种策略的体现。尽管他说他能与中国达成“全面协议”,并提到双方都需要做出让步,实际上,他是在通过公开讲话施加舆论压力,以帮助美方谈判团队争取更多筹码。
中国驻美国使馆发言人早前回应了美国的这一做法,明确表示,如果美方真心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就应纠正错误,停止威胁和讹诈。这种表态清楚传递了一个信号:中方愿意谈判,但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单纯依靠威胁是行不通的。
美国财长贝森特曾无端攻击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指责他发表“煽动性”言论,甚至暗示李成钢“级别低、举止不敬”。这种行为超出了外交范畴,反映出美方在谈判中的压力,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占得上风,最终只能通过人身攻击来泄愤。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