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时间10月24日晚上,特朗普的“空军1号”飞向了亚洲,开始了他的访问之旅。这次,他计划前往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特朗普为了巩固与盟友的关系,推动经济合作而进行的外交活动,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特朗普此行的真正核心,始终围绕着中国展开。

虽然特朗普表面上急于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上他在俄乌冲突中又需要中国的帮助,同时他还希望中国能参与到这场复杂的局势中来。接下来,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的“王牌”——经济牌。

自从中国出台稀土新规以来,美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特别是新能源和半导体方面的短板逐渐暴露。稀土材料是制造芯片、电池和隐形战机的核心材料,而中国长期占据全球稀土加工市场的90%以上,这让习惯了技术垄断的美国感到不安。为了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垄断,特朗普在出发前就与澳大利亚总理签署了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双方决定在未来六个月内各自投入10亿美元,目标是建立一个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然而,这一计划可能很快就会遇到挫折。虽然澳大利亚稀土储量丰富,但其基础设施远远落后,甚至连基本的分离提纯技术都不具备,因此加工成本高得令人咋舌,几乎是中国的三倍。国际专家指出,如果美国真的想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至少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换句话说,美国未来十几年还是得依赖中国。

意识到澳大利亚可能无法支撑这一目标,特朗普将希望寄托在亚洲。他访问的这些国家,要么稀土资源较为丰富,要么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具有技术积累。例如,马来西亚的稀土储量占全球的约13%,而日本则在稀土精细化加工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从这一点来看,特朗普的算盘其实是非常精明的——通过与这些国家签订双边协议,整合它们的资源和技术,形成一套反制中国的筹码,以在未来的中美经贸谈判中提高谈判筹码。

然而,这种抱团施压的策略在中国看来不过是“雕虫小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曾明确表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不是通过个别国家搞“小圈子”就能够轻易改变的。而且,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资源上,还在于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工艺。这些优势是美国无法在短期内通过投资和合作复制的。

比如,中国能够将稀土加工精度控制在99.999%以上,而美国目前的加工精度最高只能达到99.9%。虽然这个差距看起来不大,但正是这一点差距,决定了高端芯片的生产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特朗普通过亚洲之行试图破局,实际上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讽刺的是,特朗普一边在进行施压,另一边却又迫切希望中国提供帮助。在登上“空军1号”后,特朗普公开表示,希望中国能在俄乌冲突中帮忙美国,并呼吁中国和美国站在一起对抗俄罗斯。他甚至自信地表示,美国已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制裁,希望中国能支持美国的立场。

这番话表面上看似正义凛然,但实际上是一个明显的陷阱。特朗普之所以急于寻求中国的帮助,并不是为了推动和平,而是因为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陷入了僵局。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数千项制裁,但俄罗斯不仅没有屈服,反而通过加强与中国、印度等国的合作,稳住了能源出口和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剧,能源价格波动,民众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加。特朗普试图拉中国入局,既想减轻美国的压力,又希望通过此举离间中俄关系,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然而,特朗普这一算盘显然打错了方向。近年来,中俄在经贸、能源和国际事务等领域合作紧密。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占到了中国进口总量的19%和15%,而中俄贸易额预计在2024年突破2400亿美元。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上,早已经历了国际风云的考验,特朗普几句公开喊话显然无法动摇这种稳定的合作。

更何况,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一直非常坚定。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特朗普公开喊话的同一天再次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停火、止战,劝和促谈,不会被外部势力的意图左右。中国不会参与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也不会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而是希望通过推动全球安全倡议,为解决危机提供平台。

除了俄乌问题,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背后还有一个更阴险的目的。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而俄乌冲突拖累了美国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因此,特朗普急于推动俄乌和谈,实质上是为了把更多资源集中到亚洲,加强对中国的围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特朗普还炒作所谓的芬太尼问题。然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那就是严格控制相关化学品的生产和出口,并积极与美国合作禁毒。而美国国内芬太尼问题的根源在于药品监管漏洞和社会问题,并非源自中国的出口。如果特朗普试图借此问题施压中国,只能说是在自找麻烦。

归根结底,特朗普的亚洲之行,更多的是一种焦虑和自救。他试图通过拉帮结派和极限施压来遏制中国的发展,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但现实已经证明,这种逆全球化的行为,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