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次可能真的是要“栽”在自己设置的“关税陷阱”里,而对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就“特朗普对等关税案”开始了辩论,现场气氛紧张至极。法庭里座无虚席,特朗普的核心幕僚几乎全员到场,包括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都亲自前来旁听。与此同时,抗议者也在美国最高法院外集会,抗议特朗普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

虽然特朗普原本计划亲自到场,但在最后时刻他改变了主意,表示为了不分散民众的注意力,他决定不去法院。看起来,特朗普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会失败,所以选择不亲自面对这一结果。
这起案件的争议源自特朗普上台后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名义上,这一政策是为了通过关税让美国变得更强大,但实际上却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和外交化。特朗普声称,美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吃亏”,于是决定用关税来“打回去”,采取所谓的“对等税率机制”:哪个国家对美国征税多少,美国就对哪个国家加征同样的税。
这套政策听起来很有力度,但问题在于总统是否有权这么做?根据美国宪法,关税制定权属于国会,而不是总统。特朗普绕过国会,直接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签署行政命令对中国等国征收关税,这实际上触及了国会的权力底线。因此,这项政策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法律隐患。美国多个行业协会和进口商因此提起诉讼,认为特朗普滥用行政权力,破坏了正常的贸易秩序。

在美国最高法院,通常很难看到9名大法官在同一案件上达成一致意见。但这次的情况却不一样。据美国媒体报道,辩论中,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的法官,都对特朗普动用紧急权力征税的做法表示质疑,甚至包括特朗普亲自任命的三名保守派大法官:巴瑞特、卡瓦诺和戈苏奇。
美国媒体指出,这9名法官一致认为总统权力“已经被严重滥用”。其中有一位大法官直言不讳地说:“征税是国会的权力,不是总统的权力。”由于此案的特殊性,裁决结果预计将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公布。
这场官司虽然表面上看是美国国内的法律争斗,但对中国来说,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大约在47%左右,其中包括27%的301关税、10%的“芬太尼关税”以及10%的“对等关税”。如果美国法院判决特朗普败诉,那么这10%的“对等关税”将自动取消。
虽然这10%的关税看似不多,但其影响巨大。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税负将大幅降低,几乎减少了四分之一,这对中美贸易格局的修复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过去一段时间,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让许多企业叫苦不迭。根据美国商会的数据,美国进口商承担了约92%的关税成本,实际“埋单”的并不是中国企业,而是美国的普通民众。现在如果关税下降,美国民众将松一口气,这也为中美贸易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特朗普将关税视为“万能武器”。他声称,只要加税,美国制造业就会回流,贸易赤字就能减少,经济就能复苏。然而,现实却是,关税并没有让美国工厂回流,反而推高了通货膨胀率,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甚至连美国农民也因高关税而深感不满。
如今,特朗普一手推动的“关税政策”正面临着最高法院的裁决,可能被判定为“无效”。这不仅是一次法律上的挫败,更是对他“通过关税解决问题”理念的彻底否定。
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简单地通过拍桌子就能赢得的游戏。美国最高法院的介入意味着制度正在纠正政策偏差,而中国的稳健态度则展现了大国的成熟与定力。当美国忙于“收拾关税烂摊子”时,中国则在踏实推进科技创新、军事现代化和区域合作,这种鲜明的对比已经不言而喻。
未来,特朗普或许仍会尝试继续推进“经济民族主义”,但现实已经在告诉他,世界不会因为威胁和加税就能按美国的意愿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