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段楠楠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随着广发证券年报披露完毕,其控股子公司广发基金业绩浮出水面。2024年在基金管理降费改革下,依靠货币性基金规模的增长,广发基金交出了一份中规中矩的经营业绩。
2024年,广发基金实现营业收入72.60亿元,同比下降5.01%,实现净利润20亿元,同比微增2.56%。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行业降费仍在持续。此前,证监会主席吴清公开表示,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
这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公募基金降费仍是行业主旋律,这对于收益率较差的广发基金而言并非好事。在公募基金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发基金又能否稳固自身头部基金的地位?
近两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关键词便是“降费”。普通基民在申购基金时,需要缴纳申购费和购买基金产品的管理费用,该部分费用由基金公司收取。
2023年之前,基金管理费率最高上限1.5%,不少权益类基金产品收取的管理费率便在1.5%。2021年由于资本市场火爆,基民大肆购买权益类基金。
Wind数据显示,2021年公募基金管理人从基金资产中计提的管理费达1425.87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52.01%。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2022年以后资本市场表现低迷,公募基金迎来了赎回潮,权益类基金份额逐年下滑。为了扭转权益类基金金额下滑的趋势,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存量产品也需在2023年底前争取降至该水平以下。
在此影响下,2024年公募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管理费率降至1.2%以下,托管费率压缩至0.2%以内,较2022年分别下降23%和18%。
在行业降费及资本市场表现欠佳双重影响下,广发基金近两年业绩表现并不理想。2021年广发基金净利润为26.07亿元,2024年下降至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降费并未结束。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明确指出,要求基金公司继续降低综合费用,并提出公募基金要从规模导向转而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
2025年5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改革突出强化公募基金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目前,已有部分基金公司推出的基金产品不挣钱不收管理费。
若该形式在业内大面积推广,对于广发基金而言并不友好。天天基金网公布数据显示,近6月至近5年,广发基金旗下主动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全面跑输同类平均,甚至不及沪深300指数。
近1年,广发基金旗下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52%,同类平均收益率则为7.41%、沪深300指数则为7.75%,近5年广发基金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8.11%,同类平均则高达20.41%,沪深300指数收益率为-0.14%。
(图 / 天天基金)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广发基金旗下基金合计亏损815.24亿元,2023年合计亏损333.24亿元,两年累计亏损高达1148.48亿元。基金的亏损并未影响广发基金收取管理费,这两年,广发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用140.10亿元,实现净利润40.84亿元。
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试图向广发基金了解,天天基金网显示,过去5年公司股票型基金大幅跑输同类型基金收益率接近30%。作为行业头部基金公司,交出如此惨淡的成绩是何原因?
当下,基金管理费与基金收益率挂钩已成改革的方向。未来,公司又该如何提升投资水平,为基民带来正向收益?截至发稿,未获得广发基金回应。
广发基金业绩表现惨淡,与公司旗下基金经理投资风格有很大关系。
以公司“王牌”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曾超800亿元的刘格菘为例,2017年刘格菘加入广发基金,头两年刘格菘表现中规中矩。
直到2019年,刘格菘管理的3只产品凭借重仓新能源包揽权益基金年度收益前三甲,风光一时无两。2020年,其新发行的基金产品广发科技先锋当日获超800亿元资金认购,而该基金募集规模上限为80亿元。
在新能源行业尝到甜头后,刘格菘旗下基金产品便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力度。以其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为例,2020年四季度其前十大重仓股中便有3家新能源企业,持股金额占总基金份额近30%,2022年及2023年该基金一度接近一半左右的仓位都买入新能源企业。
截至2025年一季度,该基金仍将超35%的仓位集中在新能源行业。而其管理的另一大基金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A2022年更是将70%以上的金额买入新能源行业企业。由于新能源行业表现出色,刘格菘旗下管理基金规模一度超800亿元。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好景不长,随着光伏、锂电等行业产能过剩,该领域股票一跌再跌,刘格菘旗下基金产品净值大幅回撤。2021年,广发科技先锋净值一度突破1.8,截至目前,该基金净值仅为0.78左右。
由于旗下基金净值大幅回撤,加之业绩表现欠佳,遭遇基民赎回,刘格菘管理规模也从巅峰时超800亿元,到目前仅剩321亿元。
不只刘格菘,广发基金另一大明星基金经理郑澄然亦是如此。如其管理的基金产品广发高端制造便长期重仓光伏及新能源企业,持股新能源企业金额长期占该基金50%以上。
在该类股票持续下跌影响下,该基金产品净值从巅峰3.2跌至1.13左右。2022年至2024年该基金累计亏损超100亿元。即便亏损,也并未影响该基金产品收取管理费,按其持有规模及费率计算,三年间该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便在4亿元左右。
此外,广发基金对新能源行业情有独钟,广发基金整体持仓排名前十的股票曾长期持有大量的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行业企业。
除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外,作为明星基金经理个人收入更是不菲。某基金经理曾对「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表示,在“限薪”之前,基金经理年薪在数百万元十分常见,而明星基金经理则更高。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由于广发基金并未对外披露刘格菘、郑澄然等明星基金经理薪资,他们具体薪资外界无从知晓。但作为明星基金经理,近几年交出如此惨淡的业绩对于基民而言持有体验并不理想。
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试图向广发基金了解,过去几年公司旗下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郑澄然交出的成绩均极为惨淡,持有的基金近几年亏损更是达数百亿元。
交出如此惨淡的业绩,是否说明基金经理投资水平有限?公司有无内部制度,避免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过于激进?未来,能否建立制度帮助基金经理科学决策?截至发稿,未获得广发基金回应。
由于股票型基金表现不佳,近几年广发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大幅缩水。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为4080.75亿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主动权益类基金大幅下降至1960亿元左右,降幅超50%,远超行业平均降幅。
得益于债券型、货币型基金及指数型基金的增长,广发基金总管理规模仍在扩大。天天基金数据显示,2021年广发基金管理规模为1.11万亿元,截至2024年底,其管理规模上升至1.39万亿元。
(图 / 天天基金)
与股票型基金相比,由于货币型基金风险系数较低,因此管理费率偏低,而被动指数基金由于跟踪主要指数,管理费率更是低至0.2%左右,远低于权益类基金1.2%的管理费。因此,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多少对基金公司业绩影响更大。
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试图向广发基金了解,在头部公募基金中,公司管理费用较高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下滑幅度较大,对公司业绩也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公司有何应对之策?未来,能否扭转该不利局面?截至发稿,未获得广发基金回应。
或许是公司基金业绩表现及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惨淡,广发基金内部人事变动较为频繁。
2025年3月6日,广发基金老将张东一正式卸任其管理的全部基金产品。据悉,自2021年以来,张东一在管的绝大多数基金产品均出现亏损。其部分在管产品收益率为正,是其2020年以前所积累下的盈利。
巅峰时,张东一管理规模超140亿元,但其交出的成绩却极为惨淡。如其管理的广发价值自2021年至2025年3月6日其离任前夕,亏损高达47%以上。
广发基金昔日另一大百亿基金经理邱璟旻也是如此,2024年10月,其卸任了广发优势成长股票基金,其在管时该基金产品跌超60%以上。2025年5月1日,广发新经济混合发布公告,邱璟旻离任,且是从广发基金辞职,该产品自其管理以来亏损幅度也高达50%以上。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基金经理调离或者离任在公募基金行业较为常见,但在头部券商,像广发基金人员变动如此频繁的并不常见。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广发基金已有超10位基金经理离任或调岗。
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试图向广发基金了解,过去3年公司已有超10位基金经理离任或调岗,且调离、离任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业绩表现均不理想,这是否是基金经理变动的核心原因?人员变动如此频繁对公司日常投资是否有所影响?截至发稿,未获得广发基金回应。
对于广发基金而言,过去几年由于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表现惨淡,导致管理费较高的该类基金份额大幅下滑。
随着监管层大力推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与管理费挂钩,未来也越来越考验基金公司的投资和研究水平。但从过去几年广发基金交出的成绩来看,很难让人相信广发基金能将该类基金产品管理好。若广发基金不能持续为投资者带来正向回报,其与易方达、华夏等主动权益类基金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