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星期二
2025年11月
文章来源:网络
编辑-聿行视界
比特币最近可真的是跌麻了,币圈内外一片腥风血雨。恐慌、愤怒、质疑、反击交织在一起,各种宏大叙事与阴谋论迅速蔓延:有人指责美国政府在“制造崩盘”低位抄底;有人声称华尔街巨头在恶意做空;甚至有人将这场暴跌解读为摩根大通代表的金融旧秩序 VS 特朗普家族代表的加密新秩序之间的世纪对决。
一切始于小摩的一份研报......

捅了马蜂窝的研报
在比特币跌破摩根大通估算的 9.4万美元生产成本、市场本就处于高压之际,摩根大通发布的研报像是一枚深水炸弹。
研报内容并不复杂:
“MSCI 正考虑将资产负债表中加密货币占比超过 50% 的公司剔除出其指数,政策最早 2026 年生效。不幸的是,MicroStrategy 正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金库”,其资产中比特币占比远超标准。”
摩根大通测算:
仅被 MSCI 剔除可能引发约 28 亿美元被动抛售
其他指数若跟进,总流出或高达 88 亿美元
在研报发布后,MicroStrategy 股价应声下跌。今年最高一度冲到 450 美元,如今跌至 170 美元,年内已跌去四成。
对许多人而言,这不是“风险提示”,而是一场“精准打击”。
从“抵制小摩”到“GameStop式逼空”
真正让局面失控的,是小摩研报发布后币圈的反应---- 愤怒瞬间爆炸。
比特币倡导者、投资大V们迅速在社交媒体掀起声讨浪潮:
“我刚从大通银行撤出2000万美元。”
“买入MicroStrategy,逼空华尔街!”
“摩根大通在做空,比特币社区必须反击!”
甚至有人声称摩根大通持有“巨额空头头寸”,如果MSTR上涨50%,摩根大通可能“爆仓”。
在各类鼓动下,币圈开始模仿2021年GameStop事件的叙事:草根散户 vs 华尔街巨头。
与此同时,各种旧账也被再次翻出,包括摩根大通与Jeffrey Epstein的往来记录等,情绪迅速走向道德化与敌我化。
在这样火药味的氛围里,阴谋论从小火苗变成了熊熊烈焰。
美国政府“制造崩盘”低位抄底?
随着讨论升级,故事的主角开始从华尔街延伸到美国政府。一种流传度极高的理论认为:
美国政府正在计划收购 MicroStrategy 和 Coinbase,而近期暴跌正是为了把价格打下来。
持这种观点的人给出了一个“逻辑”:
美国政府希望 MSTR 的市净率被压到接近 1.0
只有这样,政府的“战略性投资”才有意义
因此需要让比特币暴跌压缩其溢价
理论的“证据链”包括:
美国时段比特币持续下跌,亚洲时段持续买入
美国政府持有由执法没收的 32.6 万枚比特币
美财政部与部分国会议员曾公开讨论“比特币国家战略”
尽管这些证据更多是巧合,但在情绪市场里,它们构成了一个足以自洽的故事。
小摩暗战特朗普?
然而,真正让讨论突破币圈范围、直接进入地缘金融叙事的,是另一条更戏剧性的“主线”:
旧秩序 vs 新体系
这个叙事认为:
新体系阵营:特朗普政府 + 美国财政部 + 稳定币 + 比特币
两者之间,正在为“美国未来的货币架构”展开暗战。
币圈流传的一种版本是:
摩根大通代表的是美元的传统金融体系与结算网络
比特币和稳定币代表“去中介化、去美联储化”的货币未来
MicroStrategy 是连接两者的重要“桥梁”
在特朗普正式掌控货币政策前,华尔街必须提前打掉这种桥梁的影响力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说法:
最终,美国政府可能以国债换股权的方式“战略性”收购MicroStrategy。
这直接将市场波动解读为一场国家层面的货币权力重构。
真实程度如何?目前当然没有任何证据。但也不妨承认: 在币圈,故事往往比事实更重要。
✍️ 结语:阴谋论总是让人着迷,但是有逻辑的金融叙事才是市场的主轴。
每一次巨震都会带来叙事的更迭。
摩根大通的研报是火星,比特币的暴跌是引线,而愤怒、恐惧与想象,则构成了这场“阴谋论风暴”的火焰。
也许这些理论大多并不真实,但它们反映了一个新的现实:
比特币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叙事的一部分,不再由币圈自说自话,而是在一个更大的棋盘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