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3日深夜,特朗普发布声明称:“所有未与美国签署新贸易协议的国家,必须在72小时内提交降低贸易逆差的具体路线图,否则将面临25%的全面关税。”几乎在同一时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官网上挂出了一个针对170多个国家的倒计时牌,但中国却被特别排除在外。距离7月9日的最后期限不到一周,特朗普显然已经放弃了复杂的双边谈判,转而直接通过发函通知各国即将实施的关税税率,全球贸易局势瞬间进入倒计时。此时,人们不禁疑问:为什么特朗普把中国单独排除在外?这场威胁声明会引发怎样的后续风波?
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
特朗普宣布关税大刀早有征兆。早在今年1月20日,他上任当天就签署了总统令,启动了对186个贸易伙伴的“互惠关税”程序。根据美国海关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5日,只有15个国家签署了新协议,其中包括韩国同意降低汽车关税、巴西开放农产品配额、英国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等。然而,直到7月3日深夜,这场风暴才真正爆发。当特朗普发出“72小时通牒”时,全球贸易版图瞬间被分裂,多个国家纷纷做出反应。越南连夜向华盛顿提交了价值120亿美元的采购清单,柬埔寨承诺将纺织品原料采购转向美国,墨西哥则通过降低汽车零部件关税来换取宽限期。然而,欧盟的反应令人震惊。7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宣布:“我们不会在枪口下谈判。”三小时后,欧盟正式对美国的哈雷摩托车、波本威士忌等40亿欧元商品启动加税程序。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在同一天强调:“日本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他特别指出,日本是美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为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场全球贸易动荡暴露了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根据WTO统计,受到特朗普关税威胁的170个国家,占美国贸易总额的79%,却被迫在短短三天内交出“经济投名状”。
各国面临生死抉择
所谓“交代”,实质上是战略选择。特朗普政府为各国提出了两条选择题:要么签署降低贸易逆差的协议,要么承受25%的惩罚性关税。小国往往先行屈服,菲律宾在最后期限前20分钟提交了28亿美元的波音飞机订单,泰国则承诺将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提升三倍,尽管这意味着他们要撕毁与卡塔尔的长期合同。这种选择让许多制造业国家陷入了两难境地。越南尽管提交了采购清单,但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次日要求越南“进一步开放半导体产业”,这一要求直接威胁到越南北宁省的三星芯片产业园。柬埔寨也面临严峻挑战,美国要求其切断与中国西港经济区的供应链联系,否则将面临高达49%的服装关税,这无疑会摧毁该国的支柱产业。连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也未能幸免,尽管日本首相石破茂亲自致电白宫,但美国依然对日产皮卡加征了30%的关税,迫使丰田不得不紧急调整位于得州工厂的供应链,导致每辆车的成本急剧增加3800美元。印度则直接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计划对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征收报复性关税,指责美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关税通牒背后的深层算计
在7月9日的最后期限临近之际,特朗普的全球关税通牒背后隐藏着三重战略意图。首先,特朗普政府试图将美国的债务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债的利息支出已经达到2960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21%。而关税则被视为填补这一财政黑洞的最佳工具。白宫预算办公室预测,新增的关税将能够覆盖37%的利息支出。其次,特朗普意图通过重构全球产业链,牢牢控制高端领域。已经签署协议的15个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关键领域对美国做出了让步:韩国开放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巴西扩大大豆进口配额,英国则允许美国资本控股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等。这些协议的共同目标是牢牢掌握高端产业的控制权。最后,特朗普通过关税手段保卫美元的全球霸权。自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增加本币结算比例以来,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6月中国与东盟的本币结算占比突破了35%。沙特也首次使用人民币支付对华石油货款,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实质上是在逼迫各国重新回归美元结算体系。据美联储数据显示,关税通牒发布后的三天内,全球对美元的需求激增了17%。
与此同时,中国的反击也在迅速展开。商务部于7月4日宣布,对镓和锗这两种关键半导体材料实施精准管制。全球80%的镓和锗产量都来自中国,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后者股价在当天应声下跌6.2%,因为该公司的最新导弹生产线正面临材料短缺的危机。离7月9日的最后期限不到五天,墨西哥的汽车工厂已开始用人民币结算中国零部件,东盟十国的央行将人民币储备比例提升至18.2%,沙特阿美更是在深圳设立了首个海外新能源研发中心。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强行逼迫各国“交代”,然而,新的经济秩序也正在悄然崛起。时间会证明,用霸权主义手段胁迫他国,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繁荣。唯有那些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的国家,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