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韩美之间的关税拉锯战,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面对美国即将在8月1日启动的25%对等报复性关税,韩国政府正加快与华盛顿方面的谈判进程,寄望在期限前抢下一份原则性协议,为本国制造业与出口企业争取喘息空间。然而,从韩国通商交涉部长吕翰九的表态来看,这场博弈的代价很可能将转嫁到韩国农产品市场与国家主权政策上,再一次重演“用牛肉换汽车”的历史悖论。
吕翰九明确承认,韩方或将在农产品领域作出“战略性决定”。这句意味深长的表态,在韩国国内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被视为是对美国施压的初步妥协信号。 回溯2008年李明博政府时期的美牛风波,那场因解除30个月龄以上美国牛肉进口禁令而引发的抗议,仍历历在目。如今,美国再次以关税为威胁,将美牛与稻米作为筹码,逼迫首尔就范。所谓“战略性决定”,究竟是有限让步,还是逐步开闸,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打破防线,势必引发连锁反应,影响韩国农业结构、食品安全及产业稳定性。
这场谈判的本质,并不只是韩美之间的经贸摩擦,更折射出当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动。美方在此次协商中提出的要求,远不止于贸易顺差与非关税壁垒。谷歌地图数据输出许可、《在线平台法》调整、网络使用费立法修改,这些都涉及国家主权、信息安全乃至数字经济主导权。美国企图通过谈判将其国家利益嵌入韩国的法制与政策架构中,手段从传统的关税壁垒延伸到规则与制度制定的深水区。某种程度上,这是“制度输出”的另一种变体,以维护美国科技垄断与资本话语权为目标。
美国此番并非孤立施压韩国,而是有意识地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整合其盟友经济政策,借贸易顺差与产业合作为借口,实则推进以美国为核心的产业链重组。在英国、墨西哥、越南、印太国家频频签署特定豁免或关税协议后,韩国若未能稳住阵脚、把控节奏,将不仅在谈判中丧失主动,也会在下一轮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被边缘化。
韩国谈判团队内部似已形成共识:如若无法快速提出“贸易赤字改善方案”,美方将难以做出实质性豁免承诺。换言之,美方关注的,不是韩国所谓“制度灵活性”或“务实精神”,而是量化的出口控制与利益兑现。这种赤裸裸的谈判逻辑,表面是经济对话,实则是地缘政治的延伸。
韩国当前的困境在于,国内政局仍处于大选后的过渡阶段,新政府尚未完全稳定,政策协调与对美谈判经验均有所欠缺,导致此次应对明显滞后。面对特朗普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汽车与钢铁关税重压,以及拜登政府并未完全废除的贸易强硬路线,韩国需要的不只是短期协商技巧,更需要战略定力与跨部门协调能力。否则,即使拿到暂时的关税豁免,也可能在未来政策博弈中被进一步“切香肠”。
吕翰九试图传达的政治语言也耐人寻味。 他在多次公开发言中反复强调“谈判未果也已做好预案”,言下之意,韩国政府并非完全被动接受美方条件。然而问题在于,所谓“多重预案”,究竟能否在真正遭遇加征关税冲击时发挥作用?一旦美方率先加税,韩国的出口型企业如钢铁、汽车、造船等将首当其冲,而这些行业往往也是韩国经济命脉与就业大户。届时,韩国民间对政府让步农业市场换取工业利益的合理性质疑恐将升级,引发政治反弹。
韩方当前尝试争取以“英美模式”取得豁免,即向美国提出明确的结构性贸易修正方案,包括扩大采购、鼓励对美投资与技术合作,以此换取部分产业免于关税制裁。然而这一策略的风险在于,美国并非总是遵守谈判精神。此前美欧、美英谈判中曾多次出现“协议未落实、条件突变”的情况,一旦美方国内政治气候转向保护主义,韩方可能面临“一手交钱一手空”的尴尬。
就在吕翰九积极促成农产品开放谈判的同时,韩国农业界却持续在推行“粮食安全战略”,鼓励本土农产自给、稳定农村收入。如果美牛与美稻在市场份额上大举进入,将直接冲击韩国农民利益,激化城乡矛盾,甚至波及选举格局。这场以“国家利益”为名的谈判,实则极可能在内部制造新的结构性不平衡。
美国此番对韩施压并非偶发事件,而是其重建全球经济秩序、遏制中国崛起战略中的一环 。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拉拢韩国,是其打击中国高科技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而关税、地图数据与网络规则,则是美国对外施加影响力的工具。若韩国在此次谈判中过度让步,不仅会削弱其政策独立性,也可能被其他国家视为“软弱样本”,在未来国际谈判中处境更加被动。
时间已经进入倒数阶段,谈判的天平微妙地摇摆着。韩国政府能否在压力下保持底线,避免再次落入“换一时豁免、失长远主权”的陷阱,将成为衡量其政治成熟度与战略智慧的重要考验。在地缘竞争与贸易风暴交织的今天,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但在谈判桌上妥协与坚守的界限,一旦越过,回头恐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