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距离美方设定的“贸易协议大限”不足24小时之际,白宫放出重磅消息:特朗普将签署行政令,对未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提高关税。这不仅是对所谓“贸易敌人”的示威,更是对长期盟友——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一记警告。特朗普再次掏出那把他最熟悉也最危险的武器:关税,用来逼迫全球就范。只是,这一次挥向的不是中国、不是伊朗,而是自诩为“自由市场盟友体系”的核心成员。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正赤裸裸地展现出它的另一面:不讲信义、不谈规则,只认得利。
白宫此举当然不是突发奇想。 从7月初起,特朗普就逐步释放关税威胁:对加拿大商品征收35%,对墨西哥和欧盟商品征收30%。这一系列举动的底层逻辑早已昭然若揭——利用美国庞大的进口市场优势,把“协议”变成勒索,把“自由贸易”改写成单方面的利益转移。所谓贸易谈判,实则是由惩罚开场、以顺从为终点的谈判剧本。而那些尚未在8月1日前“签字画押”的国家,很快将迎来被罚款式的“经济审判日”。
最讽刺的是,此番贸易大棒挥下来的第一批对象,恰恰是美国自诩最亲密的经济盟友。 加拿大总理卡尼已经公开表态,只接受“对加拿大最有利”的协议,不会被关税要挟所迫。但所有人都明白,“最有利”不过是政治措辞,真正的谈判筹码掌握在进口体量巨大、控制结算货币的美方手中。而对于资源出口严重依赖美国的加拿大来说,所谓反制不过是一种姿态。在这一点上,卡尼的对策说到底仍然是“求稳”:先在谈判桌上硬几句,再回去想办法用补贴熬过风暴。这并非弱,而是清醒。
墨西哥的姿态则更为现实,总统辛鲍姆已经明确表示,如果谈不成协议,她将亲自致电特朗普沟通。这种做法是政治上的降温,却是经济上的投降。墨西哥经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超加拿大,一旦30%关税落地,其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等核心产业将直接遭遇出口坍塌。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主权平等”不过是虚妄,电话背后的妥协才是真相。特朗普明白这点,辛鲍姆也明白。而这场关税绑架中的“自由意志”,从来都只是纸上的幻影。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举并非“疯言疯语”。相反,这是他多年来清晰而持续的对外战略延伸。 特朗普早就已形成一套明确的贸易战话术与操作模式:先高调宣布关税,再设置谈判死线;一旦谈不成,就发动惩罚性关税,以求逼迫签署新协议。这种方法粗暴却有效,因为它简化了外交的复杂性,只围绕“收益”一词展开。特朗普不信多边体制、不信全球规则,只相信拳头能换来交易桌上的让步。这种极端“商人总统”逻辑,如今正在他回归权力核心前夕进一步复刻升级。
而美国国内对此并无显著抵触。 一方面,部分选民确实乐见特朗普“保护本国产业”;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数据仍支撑白宫认为自己有足够空间强硬出击。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短期收益是否建立在长期信任崩溃的基础之上?当盟友都开始恐惧甚至怀疑美国作为经贸伙伴的可信度时,“美利坚秩序”的根基就正在悄然动摇。特朗普也许能逼迫盟友低头一次两次,但“被勒索”之后,谁还会在下一轮危机中选择依靠华盛顿?
当然,这种战略在某些层面是有效的。用惩罚换让步,哪怕手段粗暴,也能在短期内赢得谈判胜利。但从更大尺度看,这种方法所伤害的不只是双边贸易的稳定性,更是国际体系对于“规则”“契约”和“合作”的基本信心。 如果每一次协议都要靠最后通牒来达成,如果每一次谈判都以关税为开场,那么所谓自由贸易将沦为单边胁迫的别称。而美国,也会在赢下每一场谈判的同时,失去越来越多可信赖的伙伴。
今天的白宫已不再是冷战时代那个联盟的中心,而更像一个设下收费岗亭的商人帝国。你要进入市场?先交“诚意税”。你要买卖公平?先接受定制化的“协议模板”。这不是合作,是买路钱;不是互利共赢,而是利润压榨。特朗普所谓“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策略,归根到底不过是用关税构建一个“怕美国”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信美国”的世界。这种战略或许能赢得谈判桌上的掌声,却注定失去历史坐标上的盟友。
当美墨加三国的外交代表再次围坐谈判桌时,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合作方,而是一位挥舞合约与惩罚并重的交易型对手。在这种权力游戏中,谈判不再是沟通手段,而是服从测验;自由不再是市场原则,而是由强者定义的边界。特朗普要的不是协议本身,而是屈服协议背后的象征意义。他不是在谈判,而是在收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