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位“关税狂人”刚重返白宫没几个月,就开始四处挥舞他的贸易大棒。这一次,他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印度,把刀子架到了莫迪的脖子上。
7月31日,特朗普先甩出一记25%的关税重拳,印度还没来得及缓口气,8月6日又接连补上一记同样力度的关税。两次叠加,总计50%的惩罚性关税,将在8月27日正式生效,直指印度价值602亿美元的出口商品。特朗普的理由也相当直白——谁让印度还在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
这下,印度政界和商界立刻炸开了锅。当地智库立刻算了一笔账:受影响的出口可能骤降七成,2026财年的GDP增速或被直接拖累0.4个百分点。更致命的是,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首当其冲,数百万印度工人的饭碗摇摇欲坠。面对这样的威胁,莫迪能不焦急?
起初,莫迪还试图展现强硬姿态。他在公开场合放话:“印度绝不会在农民、渔民和奶农的利益上退让!”外交部长苏杰生也火力全开,指责美国政策前后不一,并强调印度坚持战略自主。听起来颇有骨气,但转眼间,美国媒体在8月26日爆料:印度已经悄然制定计划,将从10月起逐步削减俄罗斯石油进口量,从上半年每日180万桶减少到140至160万桶之间。莫迪这是被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吓住了,还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如今的莫迪,犹如走钢丝的杂技演员,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得粉身碎骨。一边是特朗普咄咄逼人的关税大棒,另一边是国内反对派和民众的指责声浪。为了求得平衡,印度的算盘是:适度减少俄罗斯石油进口,给特朗普一个面子;同时又保留一定规模的俄油采购,继续享受低价能源。但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真的能奏效吗?在特朗普看来,只有完全服从才算“合作”,所谓战略平衡在他眼中根本是废话。
面对压力,莫迪也尝试以强硬姿态回击。他抛出了“三连反击”:暂停购买美国新武器和飞机、取消防长访美行程、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表面上看气势汹汹,但细究之下,损失最大的还是印度自己。停止美制武器采购,只会拖累本就落后的国防现代化;而印度市场容量有限,加征关税对美国经济而言不过是挠痒痒。更尴尬的是,原定8月25日至29日的美印高级别贸易谈判直接告吹,印度只能急忙寻找替代市场,计划把出口拓展至包括中国、拉美在内的50个国家。然而,602亿美元的出口缺口,这些新市场真能短期承接得了吗?恐怕难度极大。
回顾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的算盘确实精明。趁着其他国家对俄罗斯制裁,印度低价买入俄油大发战争财。2022年之前几乎零进口的俄油,在短短时间内飙升至日均175万桶,占总进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前9个月,印度仅凭俄油就节省了27亿美元成本。但现在特朗普要直接切断这条廉价供给线,莫迪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一旦被迫转向中东油,能源成本将直线上升,对整个经济体系形成沉重负担。
眼下的局面,是一场赤裸裸的实力比拼。莫迪选择了一条看似精明却充满风险的道路:既不彻底迎合美国,也不完全与之决裂。削减部分俄油进口,是向特朗普交出的一点“筹码”;而保留与俄罗斯的联系,则是为印度自身留后路。然而,这种平衡术究竟能维持多久?特朗普胃口极大,今天是石油,明天可能就会要求印度在军购、贸易甚至外交政策上继续让步。
印度国内反对派已经开始猛烈抨击莫迪。国大党主席哈尔格直言,美国关税将重创印度贸易,令中小微企业和农民承受打击,而莫迪与特朗普的所谓“友谊”丝毫保护不了印度的国家利益。可以说,莫迪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一旦应对不当,不仅可能失去俄罗斯这个关键能源伙伴,还无法稳住美国这个重要市场,最终落得“两头落空”的尴尬境地。
这场印美贸易与能源博弈,才刚刚揭开序幕。莫迪每一步棋,都关乎印度未来的战略走向。稍有差池,印度不仅会在国际舞台上陷入被动,更可能在国内政治层面遭遇严重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