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深夜,也门胡塞武装再次对以色列发动了新一轮袭击,引发了地区高度紧张的局势。据报道,这次他们使用了一枚被称为“巴勒斯坦-2”的高超音速导弹,目标直指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同时,还有数枚导弹分别瞄准了阿什凯隆的军事设施和雅法的重要基础建设。虽然以色列军方对外声称导弹在空中已解体,但部分残骸仍坠落在居民区,造成不小的恐慌与混乱。尤其是其中一块导弹碎片击中了机场附近的一个集体农庄屋顶,迫使机场不得不紧急关闭两个小时,导致12个航班被迫取消,大量旅客滞留在航站楼内,现场一度陷入混乱局面。
胡塞武装此次使用的“巴勒斯坦-2”导弹引起了广泛关注。资料显示,这款导弹在末端飞行速度可达16马赫,相当于从也门发射后,仅需11分钟就能飞抵以色列腹地2000公里外的目标。更具威胁的是,它采用了“乘波体”滑翔技术,能够在大气层边缘多次调整飞行轨迹,从而大幅提升突破防御系统的可能性。这使得以色列耗资巨大的“箭-3”反导系统在面对这种导弹时显得力不从心,拦截概率大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残骸中发现了俄文零件的痕迹,这进一步印证了外界对伊朗与俄罗斯共同参与跨国武器供应链的怀疑。据分析,伊朗很可能通过将相关部件伪装为民用物资运往也门,再进行本地组装,从而绕开国际封锁。
胡塞武装深谙“不对称战争”的精髓。他们一枚导弹的制造成本不过50万美元,却能迫使以色列动用造价高达300万美元的“箭-3”拦截弹。长期对抗之下,以色列的防空开支节节攀升,每月高达10亿美元,占其GDP的5.3%,为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更棘手的是,胡塞武装往往选择在民航航班起降的高峰期发动袭击,以此增加以色列防御决策的难度。这种战术极大地削弱了以色列的防御效率,也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不安情绪。
以色列目前依赖“铁穹”、“大卫投石索”以及“箭”系列导弹防御系统来应对各种威胁。然而在面对胡塞武装的新型导弹时,这些系统的拦截效果都不理想。尤其是“箭”式系统,尽管被视为防御伊朗导弹的核心武器,但单枚拦截弹的高昂成本成为以色列难以长期承受的负担。据《标记报》披露,自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每日的拦截开支最高已达10亿新谢克尔(约合2.85亿美元)。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援引匿名官员的警告称,“箭”式拦截弹库存正在快速消耗,若战事持续,以色列的防御能力将面临严重挑战。
与此同时,地区局势持续恶化。在胡塞导弹袭击发生的数小时后,巴勒斯坦“卡桑旅”向以色列南部发射了6枚火箭弹,而黎巴嫩真主党则派出无人机袭击戈兰高地的军事设施,显示出多股力量正在联合行动,以加大对以色列的压力。作为回应,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仅在一次行动中就打击了140个目标,造成至少51人丧生。冲突还波及到国际航运,红海航线受到严重威胁,迫使众多货轮不得不绕行非洲好望角,导致全球物流成本上涨40%。联合国也警告称,非洲之角可能因此面临粮食危机。
面对不断升级的局势,美国迅速向中东增派了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员,以强化对地区盟友的支持。而沙特等海湾国家则保持沉默,凸显出它们在巴以问题上的尴尬处境。8月24日,以色列国防军对也门首都萨那的胡塞武装军事设施发动空袭,目标涵盖总统府所在的军事基地、能源设施和燃料储备点。据胡塞方面通报,空袭已造成至少2人死亡、35人受伤,且随着伤员不断被送往医院,死亡人数可能进一步上升。当地居民描述称,当日下午城市中传来剧烈爆炸声,石油公司大楼附近甚至发生火灾,波及加油站和液化气存储区。
实际上,胡塞武装的导弹能力并非独立研发,而是依赖伊朗长期提供的军事技术支持。尤其在反舰弹道导弹方面,他们装备的武器直接来源于伊朗的“霍尔木兹-1”和“霍尔木兹-2”系列,射程可达400公里,足以对大型舰艇构成威胁。伊朗通过与多个国家合作,逐步掌握了先进导弹技术,尤其是与朝鲜的交流,使其在中程弹道导弹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这种外部支持让胡塞武装建立起一个颇具杀伤力的武器库。
持续不断的冲突正在对以色列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官方估算,如果战事持续一个月,以色列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20亿美元。导弹袭击与报复性轰炸交替进行,使局势愈发不可收拾。地区战火越烧越旺,国际社会反应复杂,各方博弈加剧,而普通民众则深陷困境。倘若迟迟找不到政治解决途径,中东局势只会继续动荡,和平前景愈发渺茫。
参考资料:
1.《以军称空袭也门胡塞武装军事目标 萨那多地遭袭已造成2死5伤》2025-08-25 10:41 | 来源:新华社
2.《胡塞武装:将用多弹头导弹打击以色列》2025-08-26 08:49 | 来源:环球时报
3.《也门胡塞武装称将对以色列发动更多行动》2025-08-26 08:34 | 来源:央视新闻
4.《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地带62744人死亡》2025-08-25 21:49 |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