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许多人都在关注,美国要把印度商品的关税加到50%,这么狠,印度会不会硬气地回击呢?中国驻印度大使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印度反对“霸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得到中方的支持之后,莫迪到底敢不敢对美“硬”起来?
美国这次动静可不小,说是因为印度买俄罗斯石油,要在现有关税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加到50%。这可不是吓唬人,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团的访印行程都临时取消了,说明双方谈不拢,按计划执行的可能性很大。
要知道,印度对美国出口的商品里,像纺织、珠宝、鞋类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可不低,50%的关税一加,利润空间就没剩多少了。企业要么涨价,可这样订单就可能流失;要么自己承担,可这样现金流就会紧张,工人能不能拿到工资,都是现实问题。说白了,这一刀可真是砍到印度的痛处了。
前几天,王毅外长刚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双方谈得挺深入,消息要点很清楚:中印把关系重新摆正,不把对方当“对手”,而是当“伙伴”;边界问题就在边界处理,别让它影响到其他方面;来往要增加,合作要扩大。这些话看着平常,其实含金量很高。
还有更实在的:中方愿意在三样关键物资上帮助印度——化肥、稀土、隧道掘进机。化肥关系到粮食和民生,稀土关系到高端制造,掘进机直接能提升基建能力。用大白话说,就是“吃饭、做工、修路”这三件事,都帮印度把底托住。
媒体还提到,双方最近办签证速度快了,高层来往也多了,中印贸易额今年还增长了。这说明不光是说说而已,已经行动起来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驻印度大使在新德里的一个论坛上,公开为印度撑腰,说沉默只会助长霸凌,还直接批评了美国的关税做法。印度媒体用“不寻常”来形容,因为一般来说,驻在国大使很少会点名批评第三国。
这一次,态度很直接。意思也很简单:中国反对这种单边加税的做法,支持印度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支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来办事。这话是向全世界说的,也是向印度说的。对印度来说,在关税问题这么紧张的时候,能听到这样明确的声音,心里会更有底。
问题来了:莫迪敢不敢对美国硬气起来呢?莫迪会硬气,但不会鲁莽;他会摆出强硬的姿态,但不会把自己逼到绝路。换句话说,该说的狠话不会少,该守的红线不会让;可真要和美国硬碰硬,以印度现在手里的牌,也很难做到“你加50%关税,我也加50%”这种程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看印度手里的筹码。很多人觉得印度对美国顺差挺大,动动就能顶住。可美国市场大,替代产品多,印度很多商品一旦涨价,订单很容易被别的国家抢走,印度企业就会吃亏。
能源方面,这几年印度指望俄罗斯的折扣油,来压住国内通胀,企业的账目也好看不少。这个利益很重要,如果为了讨好美国把俄罗斯石油断了,印度的物价可能就会上涨,油价涨了,民生压力就大了,选票也会受影响。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美印之间在安全方面还有合作安排,像“四方机制”还在运作。要印度现在把这些都推翻,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再说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消息已经传出来了,莫迪要来。有人把这解读成“倒向中国”。我不这么认为,印度其实是在用行动告诉外界:我不会绑定在任何一方,我要的是战略自主。来天津,和上合组织的伙伴们见见面,把合作清单摆出来,是给自己加一道“保险”。在美国加关税的风口浪尖上,来这么一次对华访问,本身就很有分量。在这个时候,大家更愿意谈规则、谈合作、谈稳定,而不是比谁的声音大。
话说回来,美印这场风波会不会一路发展到“脱钩”呢?我看不会。关税就像一记警钟,而不是宣战书。美印军事合作还在推进,服务贸易也没停,美国政府里印度裔高官不少,沟通的渠道一直是畅通的。短期内,印度的出口会受到影响,企业要想办法,比如绕道出口、分散订单、转移市场,成本会增加,日子会不好过一些。等到双方把话说清楚了,往往能找到一个台阶下,各退一步。这个节奏,商业逻辑和政治逻辑都能接受。
回头看看大使说的“沉默只会助长霸凌”,这句话在今天,分量很重。在一些场合,站出来说“错就是错”,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弱势一方的勇气。更难得的是,这句话后面不是空的,而是有一系列可以落地的合作安排。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外界对中国的期待会更现实,对中印关系的判断也会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