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怒气冲冲地在社交媒体发文,说“所有关税仍然有效”。这个画面极具讽刺意味——一个曾以“关税治国”自诩的总统,突然被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当头一棒,关税被判违法,他的贸易铁拳,瞬间成了“非法之举”。美国的三权分立,原本是写在教科书里的东西,这下却以一纸裁决,活生生上演给全世界看。
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票数,维持了下级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认为特朗普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搞出的那一大堆关税,根本没有法律授权。要知道,这不是哪家小法院的“意见”,而是美国贸易司法体系中最关键的判决之一,意义重大。更妙的是,判决书一出,特朗普政府火速宣布要上诉到最高法院,整个过程不到24小时,效率比他发推的速度都快。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另一个名字突然刷屏——万斯。这个曾经被视作“后特朗普时代”潜力股的政客,刚刚公开放话,说自己已经准备好接总统的班了。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耐人寻味。美国政坛的权力角逐、党内裂痕、司法与行政的拉锯战,在这一刻交织成了全球舆论的焦点。
特朗普的“关税治国”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纯经济游戏。2024年初,特朗普政府凭借一纸行政令,大张旗鼓地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芬太尼关税”,甚至一度放话所有进口商品都要“全球普征10%”。美国国会根本没参与讨论,国会山成了看客,白宫成了主角。这波操作,硬生生把贸易政策变成了总统的“私人定制”,还冠以“国家安全”“紧急威胁”之名。
这种做法直接挑战了美国宪法的核心精神。贸易政策本该是国会的权力,而不是总统说了算。可特朗普偏不信这个邪,先斩后奏,结果就是官司一桩接一桩。纽约、俄勒冈等12个州,五家中小企业,还有无党派机构,轮番把关税政策告上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法院合议后,裁定特朗普这套政策“程序和实体都违法”,下令撤销相关措施。
特朗普当然不服,立即上诉到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大声疾呼,称这是“司法越权”,试图通过舆论和行政压力干预司法进程。可惜,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并没有被带节奏。三个月拉锯后,法院裁决维持原判,明确写道:《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只授权总统在特殊情况下冻结资产、限制金融交易,没说可以加全球性关税。总统伸手太长,直接抢了国会的饭碗。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法院裁决只针对特朗普用IEEPA征收的关税,对依据《贸易扩展法》232条款搞的钢铝关税不予触及。这种“选择性裁决”,本质上是司法系统在给美国的制度平衡留一条缝。美国总统过去几十年里,每次想对外动经济制裁,都用IEEPA做挡箭牌,但从没谁像特朗普这样,用它来加征贸易关税,把地球当作自家后花园随意征税。这次法院干脆写明:关税权还是得回到国会手里。
消息一出,美国内外一片哗然。支持特朗普的官员——比如著名的白宫“鹰派”彼得·纳瓦罗,立刻跳出来痛批判决“充满偏见”“被滥用”,还说这会让美国的国家安全和财政收入陷入灾难。纳瓦罗抛出一组数据:关税本可以减少4万亿美元赤字,甚至让美国债务压力大减,还能给美国人民发股息。这种说法在美国选民里确实有市场,尤其是在铁锈地带和传统制造业州。但问题是,法院根本不认同这种“紧急状况论”。判决书明确写道:贸易逆差并不符合IEEPA对“不寻常和特殊威胁”的定义,经济政策不能随便“国家安全化”。
特朗普的回应也一如既往强硬。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巡回上诉法院“充满党派偏见”,警告撤销关税将导致“彻底的灾难”,甚至说“如果任其成立,这项决定将彻底摧毁美国”。白宫高官也纷纷警告,如果裁决生效,美国财政可能面临“崩溃”,与盟友的谈判可能全部作废,美国在全球的经济与外交地位会被动摇。
美国国内的舆论分裂也在这次判决中表露无遗。主流媒体普遍认为,这次裁决是对特朗普“激进贸易政策”的沉重打击,权力分立的胜利。但在福克斯新闻等保守派媒体眼里,这简直是一次“激进左翼”的司法暴动,是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背叛。贸易代表格里尔、白宫顾问纳瓦罗都在媒体采访中反复强调,政府有信心最高法院会推翻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关税政策不会轻易被废除。
有意思的是,判决一出,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美国最新一份民调显示,裁决出来后特朗普支持率下跌4个百分点,党内有58%的人认为“该换个新领导人”。这时候,万斯的表态就格外耐人寻味。他公开宣称已经准备好“接班”,要在特朗普“发生意外”后接过领导权。这种公开表态,在美国政坛向来不多见。党内高层对“强硬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有了不同意见,万斯的出场,更像是在为“后特朗普时代”铺路。共和党内的分歧,已经从贸易政策扩散到党内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