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的夜晚,西藏昌都市边坝县的一处垃圾场边,三十多头体型壮硕的藏马熊陆续现身,它们或用粗壮的前爪扒拉着垃圾堆,或低头嗅闻着食物的气息,在人类丢弃的废弃物中寻找着果腹之物。
在青藏高原上,世代放牧的藏族同胞早已习惯与雪豹、狼、猞猁等猛兽共处。但若论起最让他们心生敬畏的动物,西藏棕熊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榜首”。
01
垃圾场:重塑“熊生”的意外“食堂”
西藏棕熊的饮食习惯也别具一格。在它们的食谱中,动物类食物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棕熊亚种。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等小型啮齿动物,是它们最常捕猎的“小点心”。
每到食物充沛的季节,西藏棕熊会凭借敏锐的嗅觉找到这些小动物的洞穴,然后用强壮的前爪刨开土层,将猎物一网打尽。
但西藏棕熊并非“纯粹的肉食主义者”,它们深谙“荤素搭配”的道理。在其食谱中,约有四成食物来自植物:春天,它们会采食刚冒芽的鲜嫩草本;夏天,漫山遍野的浆果成为补充维生素的绝佳选择;到了秋季,它们则会把目光投向地下——奋力刨食大黄、紫花针茅等植物肥美的根茎,这些富含淀粉的根茎能快速为它们囤积脂肪,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冬眠做好能量储备。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藏棕熊还是天生的“机会主义者”。在野外,它们从不放过任何获取食物的机会:遇到动物腐尸,会毫不犹豫地充当“清道夫”;有时甚至会凭借体型优势,从雪豹、狼等掠食者口中“截胡”猎物,让辛苦捕猎的后者只能眼睁睁看着到嘴的食物被抢走。
而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向高原荒野渗透,西藏棕熊的“觅食版图”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公路旁、居民区附近,甚至人类堆积垃圾的场地,渐渐成为了这些聪明猛兽眼中的“自助餐厅”。
这一切的转折,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藏高原的定居工程说起。在此之前,牧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食物储备零散且量少,很难引起棕熊的注意。
但定居之后,牧民们开始在家中定期储存大量食物,专门用来存放肉类的“肉房”,几乎成了棕熊的“梦中食堂”——酥油、炒青稞粉等热量极高的食物,对需要大量能量的棕熊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定居生活让人类产生的垃圾有了固定的堆放场所。曾经在野外需要“翻山越岭”寻找食物、甚至要面对捕猎失败风险的西藏棕熊,发现垃圾场里竟然有源源不断的“美味”,腐烂的食物残渣、人类丢弃的零食包装里残留的碎屑,都能让它们轻松填饱肚子。
于是,越来越多的西藏棕熊开始将垃圾场当作稳定的“食物来源地”,原本艰难的野外觅食生活,渐渐被这种“唾手可得”的生存方式所取代。
02
西方探险家笔下的“西藏蓝熊”
藏马熊,只是西藏棕熊的俗称,它的正式学名为“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个独立亚种,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这种猛兽的栖息地十分特殊,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高海拔区域,从荒凉的高山荒漠到水草丰美的高山草甸,都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中,西藏棕熊是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堪称“高原食肉界的王者”。
成年西藏棕熊的体型堪称“庞然大物”:体重通常在100-250公斤之间,最重的个体甚至能达到300公斤以上;体长一般为1.8-2.1米,若是它们用后肢站立起来,身高能达到2.6米,比普通成年人还要高出一大截。
尽管与阿拉斯加棕熊、科迪亚克棕熊等“巨型亚种”相比,西藏棕熊的体型只能算“中等偏下”,但在缺乏大型食肉动物竞争的青藏高原,它们依然是无可争议的“顶级掠食者”。
在棕熊家族的众多亚种中,西藏棕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莫过于其变化多端的毛色。它们的毛发颜色跨度极大,从深棕色、黑色,到浅棕色、奶白色,甚至还有罕见的灰白色个体。
更有趣的是,许多西藏棕熊的头颈部、背部会出现明显的浅色区域,有的是白色斑块,有的是浅棕色条纹,这些独特的毛色组合,常常会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而“西藏蓝熊”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样与西藏棕熊的毛色有关。一些深色型的西藏棕熊,其毛发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藏青色光泽,就像被一层薄蓝雾笼罩着。
早期深入青藏高原探险的西方探险家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毛色奇异的棕熊时,便被这独特的颜色所吸引,于是将它们命名为“西藏蓝熊”。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也成为了西藏棕熊在国际动物学界的一个重要别称。
03
外表憨厚下的“危险信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棕熊总是顶着圆滚滚的身体、迈着笨拙的步伐,看上去“憨态可掬”,甚至有些“蠢萌”。
与豺狼虎豹那种自带“凶狠气场”的猛兽相比,人们对棕熊的恐惧感似乎要弱得多。正是这种刻板印象,让一些人产生了“棕熊很温顺”的错觉,甚至有人会在野外主动投喂棕熊。但事实上,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还潜藏着极大的危险。
作为一种在北半球广泛分布的大型食肉动物,棕熊的伤人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少见。其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过于发生在1915年日本北海道的“三毛别羆事件”。
当时,一头被当地居民称作“袈裟悬”的棕熊,打破了人类与猛兽之间的“生存边界”——它主动闯入北海道苫前郡苫前村的三毛别地区,对当地村民展开了疯狂的猎杀。在短短几天内,这头棕熊先后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整个村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由棕熊引发的攻击案例约有40起。而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各种添油加醋的传闻也随之流传开来。
需要澄清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西藏棕熊并不会将人类视为“常规猎物”。它们闯入牧民家中,往往是因为被牲畜、储存的粮食等物资吸引,而非主动想要“吃人”。
历史上那些造成人类连环死亡的“食人熊”案例,其实并不常见,且这些“异常个体”大多是因为受伤、年老体衰等原因失去了在野外捕猎的能力,走投无路之下,才将目光转向了更容易捕捉的人类。
上一篇:海富通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大宗交易溢价成交30.00万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