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停摆已久的美韩关税谈判,最近突然“活了”。5月14日至16日,韩美双方在济州岛进行了一轮闭门磋商,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务实推进,但实际上,谈判进程如履薄冰,背后牵扯的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博弈”,一边是关税大棒高悬的特朗普政府,一边是被弹劾的韩国“看守政府”,而真正被悬在空中的,是韩国的国家利益。
韩国方面很清楚,现在的政治环境根本不适合敲定任何涉及国家命运的协议。总统尹锡悦已被宪法法院正式罢免,政府沦为看守状态,大选箭在弦上。朝小野大的国会格局、激烈的舆论冲突、经济下滑的民生焦虑……内外交困的韩国此时是否有资格、有意愿谈成一份“涉及未来的关税协议”?还是说,只是在应付美国、拖延时间,为政权更替赢得喘息?
白宫当然不想等。4月29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曾迫不及待地向外界放风称,韩国希望在6月总统大选前敲定谈判框架。这番话直接被韩国官方否认,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甚至罕见地反击称:“从未做出此类计划,也不会为满足美方节奏仓促推进谈判。”
巧的是,日本也做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反应。原定于6月达成协议的日美关税谈判,突然宣布延期。原因?日本首相石破茂认为时机不成熟,甚至放出狠话:“目标是实现零关税,不必急于妥协。”日韩像是默契配合的双人舞,一边拒绝背锅,一边冷处理美方压力。讽刺的是,真正着急的,或许只有特朗普政府自己。
在推行“对等关税”政策之后,特朗普给包括日韩在内的90多个国家设置了90天谈判宽限期。但现实是,这种“高压式全球收租”效率极其低下,除了与英国、印度、越南象征性推进了一些磋商,其他国家基本处于“被挂电话”的状态。而内部分歧、官僚内耗也让特朗普团队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与所有国家完成谈判。
所以,特朗普急需几个“标志性胜利”来证明自己推行的贸易霸凌不是孤注一掷,日韩自然成为理想靶子。尤其是韩国,既是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又依赖美国市场,还是正在经历政治真空期的“不稳定目标”。
但是,韩国人不是傻子。任何人都能看出,现在敲定协议,无论对谁都不利。如果“国民力量党”强行在选前与美国达成协议,不仅无法保证胜选,反而会因为“出卖国家利益”而遭反对派反噬,等于白白替人抬轿。如果拖到选后再谈,胜选的一方还能以新政府名义博弈更好的条件。对现政府来说,最佳策略就是拖,能拖一天是一天。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第一次官朴成泽在济州岛谈判结束后也公开表示:“从理论上讲,韩美不可能在5月底或6月初前达成全面协议。”他更透露,韩方已将本国政治局势如实通报美方,“美方理解当前政治局限将影响谈判节奏”。
这话听上去温和,实际上是委婉地对美国说:别逼太紧,我们现在也自身难保。这不是外交软弱,而是政治现实。韩国总统大选定于6月3日举行,而目前的民调结果显示,在野党共同民主党的候选人李在明支持率高达46.6%,远超执政党候选人金文洙的27.8%。改革新党的李俊锡仅有7.5%。
也就是说,国民力量党即便立下“谈判成绩”,也几乎不可能翻盘。反倒如果谈出一个“美国得利、韩国吃亏”的结果,反对党必然借题发挥,把选战进一步变成“亲美卖国审判”。而这并不是空穴来风,40年前的“广场协议”至今仍是日本人的噩梦:被迫接受大幅升值的日元换取美国关税豁免,换来的是日本经济的失速与“失去的十年”。韩国民众对此记忆犹新,绝不会容忍类似的剧本再次上演。
但问题是,韩国真能逃得出美国的关税陷阱吗?韩联社14日报道称,韩国国家智库KDI将2025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0.8%,这是自1990年以来最差的预测之一,仅优于新冠暴发年的负增长。这种经济颓势之下,韩国本就严重依赖出口,美国又是其最大贸易伙伴,若关税压力持续,出口产业将遭受重大冲击。
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共同民主党还是国民力量党,上台后都逃不掉与美国谈判的命运。唯一的区别,是谁来承担政治代价。对美国而言,韩国不过是手中的一张牌,一张可以用来逼迫中国让步、安抚国内选民的贸易工具;而对韩国而言,美国则是能影响经济走势、生死攸关的贸易主宰。
如今,美方已经开始对外散布“各国争先恐后想达成协议”的舆论战术,试图用“谁先谈,谁得利”的话术施加心理战压迫。可惜,日韩都看穿了这套把戏。韩国面对的不只是关税谈判,而是一场有关“国家主权与选举命运”的双重豪赌。
在这个关键时刻,韩国政府最怕的不是签不成协议,而是仓促签下一个“赔本换面子”的烂协议。可以说,美韩谈判的最大阻力不是技术条款,也不是经济数据,而是韩国的选情现实和政局混乱。而这种“混乱”,反倒成了韩国在面对美国关税高压时的一道短暂“护身符”。
只是,这道护身符终究会过期。届时,无论谁当总统,韩国都必须再次面对那个老问题:是顺从美国,继续让利求“豁免”?还是寻找真正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平衡路径”?现在的拖延,只是押注未来会有更好的谈判时机。但现实很可能告诉他们:所有迟到的主权反击,最后都会变成更痛的代价。
美国的大门看似敞开,其实背后已是深井。韩国这场名为“协商”的游戏,最后是谈判桌上的赢家,还是刀口下的牺牲者,可能只取决于一个词:谁更怕输。